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1 18:11:48瀏覽285|回應0|推薦0 | ||||||||||||||||||||||||||||
2015-01-20 14:06:01聯合鳴人堂/王兆慶
幼兒公共托育建設不足,是台灣都會地區的普遍困境。公共托育不足、幼兒園公私比例失衡,導致台灣托育制度三大問題——收費過高、薪資過低、教保內涵商業化。然而,各式各樣的幼兒園補助加碼政策,說到底並沒有對症下藥。 公共托育的特徵是——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的教保老師薪資,大約是私立的150%,足以吸引更多人才;收費,卻只有私立幼兒園的50%。其原因為,政府出資墊付成本,滿足幼兒教保供需。所以低薪化時代,公共托育,正好可成為支持年輕家庭的一股暖流。 不過根據教育部103學年度的幼兒園最新統計,「六都」公共托育建設的水準差很大。公立、非營利幼兒園的涵蓋率,由台北市拔得頭籌(儘管台北市家庭算是全國收入最好的了!)。桃園市、台中市,敬陪末座。
《親子天下》在2014年底大選前,專題彙整了所有候選人的教育、托育政見。看起來,多數候選人都有提及公共托育。然而缺乏精確數據的政治承諾,恐怕沒有意義。 公共托育,是民進黨執政縣市的考驗 教育部已公開表示,目前全台灣幼兒園的「平均公私比」(公共、私立幼兒園供應量的比例)是30%比70%,但希望五年後達到40%比60%。 倘若以此標準檢驗,那上述民進黨執政縣市可慘了! 平均每個月只要付4000~8000元的公共幼兒園,跟每個月要付8000~20000的私立幼兒園,你想要送孩子去哪裡讀書呢?啊~很抱歉,一旦離開台北市,公立、非營利幼兒園的名額根本沒那麼多,你恐怕沒甚麼選擇的餘地。 拓展公共托育,對縣市首長來說並不容易。首先,要找公共場地。大家以為少子女化會製造大量國小閒置空間,但閒置空間轉型喊了這麼多年,依舊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為什麼?台中前市長胡志強就曾經抱怨過:「要各校釋出閒置教室幾乎不可能,學校有各自想法,5年前他就推動,但沒有學校願意配合釋出……閒置教室釋出的消息傳出後,各校家長會都會有意見。」 其次,要人力。薪資及勞動條件若無吸引力,照樣要面對「教保人才荒」。台灣的教保科系畢業生,現在沒幾個願意做這行;願意做這行的,寧可去新加坡幼兒園當「台勞」。《天下雜誌》的報導已尖銳指出:「幼保系學生畢業後,在中南部的平均薪資不過兩萬台幣,連22k都不到!」 勞動市場人才流失,正考驗首長提升教保人員薪資福利的決心。 最後,大大小小的私幼業者,在利益立場上就不可能贊同公共托育。「政府不要與民爭利」是其叨叨常念的魔咒。若各小財團成功連結地方勢力,與市議員、立法委員交好, 調度場地跟人力很累、得罪小財團業者很可怕、民眾好像尬意領補助、選舉又需要拚「短期有感」……縣市首長會不會選擇發錢了事?會。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的幼兒教育及福利政策,始終不脫「現金補助主義」的魔咒。 於是,政治人物關愛的眼光,很少觸及幼兒教育的文化內涵,或者幼教現場惡劣的勞動條件。 雙北市教育局,公共托育執行力最強 但結構性的逆境下,也有地方做到公共托育「逆勢成長」。 台北市教育局,近兩年讓幼兒園公共化的程度提升了3%。新北市教育局,則是近兩年提升2%。 2%~3%這小小的數字,以六都的幼兒園供給量規模而言,代表一個縣市內的公共幼兒園,必須兩年內增加2000~3000個名額。若每間幼兒園招收人數以100人計算,等於每兩年,就必須增加20~30間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 新開辦幼兒園不容易,台北市的托育公共化速率「兩年三趴」,已經是六都中最快的了。柯文哲市長仍在市政白皮書中說:「我上任後,將積極盤整閒置空間,逐年增加平價幼保的供應量。……將大幅減輕家長幼托之負擔。減少支出,相當於增加所得。年輕人打拚幾年,就能拚出第一桶金。」 第二名的新北市教育局,去年底照樣宣示:「力拚普設公幼,今年增加36班不夠,明年還推出新模式『非營利公幼』,讓明年度的班級數增加,減少部分公幼抽籤中籤率超低的問題。……4年後,讓新北的幼兒園公私立比,拉至4比6。」 公共幼兒園政策很少佔據媒體亮點。對政治人物而言,其實多抓幾個弊案、多幹掉幾個奸商土豪,大快人心,民眾就願意繼續投他一票了。但是雙北的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還(可能因為首長要求)願意不計曝光、默默打拚,若不加以肯定,實在說不過去。 只靠錢,不能教育你的下一代。對的人、對的環境才能。 公共托育建設,就是在製造「對的人+對的環境」。這件事高度依賴縣市首長的軟實力,他們必須籌措資源、協調人力、折衝各方意見,才能讓「每個社區都有普及公共托育」的理想,美夢成真。其難度、成就,絕非輕易撒錢的現金政策可以比擬。 但四年後,各縣市的公共托育建設,是會齊頭並進,還是差距惡化?台灣托育制度的三大問題,是會徹底解除,還是變本加厲?政策是任意加碼,還是配套措施綿密周到?存乎政治人物之一心。 作者/政策工作者。倡議公共照顧政策,包括幼兒托育、老人照顧。合著有《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一書。
讀幼兒園,在台灣╱在中國的差別/王兆慶
2014-08-06 00:00:00聯合鳴人堂
家有幼兒的人,這陣子可能有在逛幼兒園、註冊,等待九月開學季。台灣的幼兒園向來是私營產業的天下,類型眼花撩亂,全美語、雙語、蒙特梭利……公立幼兒園的名額,相形之下少很多。 該選擇公幼或私幼?隨便google「幼兒園、公、私」這三個關鍵字,就會跑出大量指南。但這些公開網路文件很少提及,幼兒園的公╱私之別,其實最大關鍵是「財務結構」的不同。 對台灣的園所經營者來說,一個孩子讀合法幼兒園(不考慮黑牌)的精算成本,每月大約8000元左右。但是實際上,讀公幼,平均每人每月只要付4000元;讀私幼,平均每人每月,則要付10000元(有些人甚至付到兩萬!)。 為什麼公幼、私幼,每月收費至少有六千塊的差別?講白了,讀公幼,乃是政府承擔虧本,讓你家孩子享受「福利」。讀私幼,則是你要付出比成本價高一截的金額,業者才有「利潤」可享。 財務結構的不同,對台灣公幼、私幼的發展趨勢,有決定性的影響。 舉例,地方政府喊窮,負債累累,結果近年鄉立公托發生關門危機。第二、少子女化、幼兒園競爭加劇,私幼為維持收益,教保人員嚴重低薪、勞動條件惡化。 第三、公幼「幼教師」配置規格特高,一班要兩師,但私幼依法只需一班一師。公幼教師薪資四萬起跳,也就是,公幼的營運成本,其實比私幼高出一大截!部分地方政府想將人力回歸一般水準,結果引發教師會抗議,堅持公幼多聘幼教師。私幼呢?業者串聯,遊說立法院修法,主張完全取消幼教師聘僱規定! 兩種群體,意見超極端。說穿了,這是「政府虧本沒人在意」與「業者利潤絕不放棄」兩種極端的思維,對應公幼、私幼兩種營運模式,所衍生出的奇特社會現象。一個台灣,兩種截然分裂的幼教世界。 結果,新世代父母的共同經驗是——政府無力普設公幼,你的小孩3歲想去公幼嗎?開班數極少,你要求神拜佛來抽籤!何況許多公幼沿襲國小,放寒暑假、下午四點放學,完全不符雙薪家庭的需求。考慮再三,爸媽只好每個月多付至少六千元,「捨公就私」。正好,私幼為了擴大營收,拿出了琳瑯滿目的才藝課程、美語課程清單……這可是依循正規幼教理論的公幼,所沒有的service。 新世代的父母,可能內心OS不斷告訴自己:「先抽看看公幼,抽中當然省錢。但讀私幼也很不錯嘛,多花錢沒關係,我要給孩子最好的!」不過,低薪、人力流動、高工時的私幼教保就業環境,服務品質能夠「好」到哪裡去呢?家長似乎就很難想這麼多了。 整體來說,公幼╱私幼、政府虧本╱業者利潤,黑白對立的二元邏輯,是台灣幼兒園體制的主旋律。以至於,家長也忽略了第三種聲音。 對照組:中國的幼兒園政策 教育部今年公布的「優質教保發展計畫」,明白承認:「台灣公私立教保機構比例失衡」。教育部還以中國大陸為例,強調:「大陸也只有少數私辦……我國公共化教保服務機構之比率確實偏低」。言下之意是,台灣的公幼太少、私幼就讀人數太高,所以家長經濟負擔太重,我們的政策還不如對岸。 可是,對岸的幼兒園政策,就是砸大錢、推廣公立幼兒園嗎? 中國的政策路線並非完全「大政府」式的公幼,而是積極扶持「收費較低的普惠性幼兒園」。廣東市的教育局副局長,接受南方日報訪問時,這樣詮釋: 「記者:『政府扶持普惠園,老百姓有什麼實惠』?副局長:『在廣州……(幼兒園政策)不是用教育券形式實現,而是通過控制收費標準,規範幼兒園辦學的質量水準平等,作為普惠園的認定因素。通過政府補貼成本(軟硬體),一方面,普惠園的收費會比較實惠,另一方面,其辦學質量也會提高,這對於老百姓都是好事。』」 「普惠性幼兒園」政策,除了增建公辦園之外,更重要的是「公部門管理+民間合辦」的思路。南京市政府的說法是:「引導原本價格不菲的民辦園放下身段,實現向普惠性幼兒園『轉身』」。 換句話說,中國政府打算走的是「公私混合」路線。 中國國務院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白宣示「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中國一般民辦幼兒園收費在每月千元左右,但各省普惠性幼兒園收費約為每月600到800元人民幣上下(折合新台幣,即每月三千到四千元),略低於成本價。貴州省還公開強調,他們禁止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一方面享受國家補貼,另一方面收取高額費用」,或假藉「興趣班、特長班」巧立名目收費。 這等於是政府運用有限的財政力,引導民間放下營利、提供平價托育。 中國政府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他們的學者專家如此診斷:「『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是學前教育市場化的產物,構建普惠性幼兒園為主的可持續發展型辦園體制,是破解當前學前教育難題的根本出路。」而目前,政策成功地區的執行成效:重慶市普惠性幼兒園市占率,2013年已經達到60%。南京市,估計2015年公辦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0%。 台灣可以學中國? 台灣的制度現況是,100個小孩上幼兒園,大概30個上公幼,70個上私幼。這兩個幼教世界底下,收費金額、營運模式都差很大。 假如台灣也走中國的「公私混合」路線?每100個小孩,變成30個上公幼、30個上混合型、40個上私幼呢?可以預期,經制度性的調整,家庭經濟負擔必然減輕,托育品質也會相對提升。 但是,台灣要改革,還需要三項條件到位。 首先,我們是民主社會。若無民意基礎,由上而下推動類似的政策,恐遭私幼業者反彈——「業者利潤絕不放棄」的邏輯,需要更大的社會和政治實力,方能與之斡旋。其次,政府對市場的治理能力不足,若無法形成有效自律的公私混合托育制度,鑽法規漏洞者將層出不窮,徒留地方官員疲於奔命。 最後,公幼雖是政府的「虧本生意」,但已經得到福利的人不會輕言放棄,沒得到福利的人,也不想扭轉遊戲規則。這是「利出一孔」的典型困境:「把80%的資源,分給20%的人。剩下的80%的人會不會起來反對統治者呢?不會!他們會想盡辦法爭著成為那20%的人。」換句話說,如果大家只想著「希望有一天我也雀屏中選,享受優厚福利」,卻不肯改變資源配置、不讓更多人得到平價托育服務,那也是枉然。 可以這麼說——公共托育政策若無法改革,並非技術上不可行。(政策工具國際上都找得到!)是政治上的不作為,才導致問題原地踏步。 套用對岸的話,在公立、私立之外,推動幼兒園的第三種選擇,「對於老百姓都是好事。」但是,在台灣,我們能不能衝出這種「二選一」的托育困局?恐怕還要靠老百姓自己爭取。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