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邱天助-北市選民 只能含淚投票?
2014/10/17 20:33:52瀏覽220|回應0|推薦0

【聯合報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新北市)】2014.10.17

「九合一」地方選舉已進入最後關頭,但對於相當比例的台北市民而言,至今仍然陷在投連勝文「不甘心」,投柯文哲「不放心」的痛苦掙扎,充分顯現認知與情感脫序後的「行動崩解」;在相互叫囂、爛打纏鬥戰況下,所謂民主的本質,已經變得支離破碎。

這兩位目前聲勢較高的參選人,連勝文是舊國民黨權威勢力的世襲子弟,柯文哲則是新科技主義的威權象徵。在重視人文價值、社會關懷的市民心目中,皆非理想的市長人選。然而,在不得不投票壓力下,最後往往只能因為討厭這個人,而被迫含淚去投另一個人的選票,讓台北市失去一次客觀改革的潛力與機會。

這次選戰,連勝文的「權貴」背景,無可避免的成為敵方陣營的攻擊箭靶。加上連家龐雜政商關係,以及公子哥兒的刻板印象,一直在選民的心底縈繞不散,選情難以提升。雖然,他不斷利用Working Stay方式,進行「印象整飾」,試圖扭轉權貴形象。但這種做法,只是將選民「弱智化」的思維,很難產生實質效果。

至於,掛上白色旗幟的柯文哲,在反馬、反國民黨,甚至反中氛圍中,原本獲得多數選民青睞。媒體和公民團體,對他也相對的友善。因此,即使有嚴重的性別歧視語言,一些色彩鮮明的女性主義團體對他的回擊,也只是輕輕拿起、輕輕放下。

然而,在不斷的檢驗與揭露下,柯文哲立即顯現出一種菁英思維、科技至上,又充滿自我優越感的工具主義性格。柯文哲的「行業分流」論,不但隱含嚴重的職業歧視,忽視社會的多元價值,這種將人分等級的言論思維,讓一些積極推動社會改革的人,更是情何以堪。也許,讀人文、社會學門的人,無法像他一樣年收入高達870萬,但她/他們可能改變全世界;拍電影的人也許無法致富,但也因為她/他們的堅持,人類心靈才得以安頓。

如今,許多人對柯文哲的期待,轉變成一種隱形而深層的焦慮。柯文哲的威權性格,很容易讓人浮現出一幅未被解決的伊底帕斯情結張力的情景。以佛洛伊德的語言來說,原先兒子試圖藉由脫離對父親威權的性別認同,來達成自我成熟的願望。然而,在角色錯置下,這種對威權的怨恨或被虐性的服從,卻被重新導引至整個社會系統之中。

一個民主的選戰,不能只是提供一種邪惡或貶抑的情境,成為人民怨恨的舒解管道。如果,選擇柯文哲只是以新威權取代舊威權,許多人擔心,一些人對新英雄、偶像的著迷,正如同他們試圖從被壓迫的情境逃離一樣,不但未能達到真正解放的效果,卻可能不經意的默許了第三王朝的誕生,形成一種「虛假的反抗」。

其實,台灣許多白色的聲音雖沉默、無力,卻充滿憤怒與焦慮。這股聲音應該被傳達、被聽見。在此,我們提出沉痛抗議:為什麼號稱首善之都的台北市,無法出現理想的參選人?讓選民可以高高興興去投票,不必陷入痛苦的抉擇。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825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