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大觀園】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2011/05/17 09:52:56瀏覽1797|回應0|推薦3

「到處人爭說賴和,文才海內獨稱高。看來不過庸夫相,那得聰明爾許多。」、「賴和在臺灣,正如魯迅在中國、高爾基在蘇聯,任何權威都不能漠視其存在。」這兩句話是陳虛谷〈贈懶雲〉、吳新榮〈賴和在臺灣是革命傳統〉等文中對賴和的評價。5 月適逢賴和冥誕,就讓我們透過本文,一起來追悼這位以文學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BRAVO!隨堂測驗 【答案就在本文中喔】
在閱讀文章前,請讀者不妨自我挑戰一下,試試能否答出下列的問題吧:
1 請問被稱為「臺灣新文學運動領航者」的賴和,為何其一生正式發表的作品不多呢?
2 賴和曾先後兩次被捕入獄,你知道各是因為什麼緣故嗎?
撰文/彭郁文

新舊文化交替的知識分子

賴和本名賴河,另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仙等筆名,於 1894 年 5 月 28 日生於彰化, 時值新舊文化交替的年代, 由於父親是道士,因此賴和對於臺灣中下層的庶民文化相當熟悉;小時候在私塾念的是漢文,之後進入公學校,長大後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臺大醫學院)就讀,因而精通臺語、漢文和日文。

當時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政府加諸在臺灣人民身上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日行動,例如 1896 年林大北事件、1912 年林圯埔事件、1913 年羅福星事件、1915 年焦吧哖事件等,北起宜蘭,南至臺南,死傷者無數,而 1930 年 10 月霧社原住民的抗日行動,尤為慘烈。而當時知識分子也感受到臺灣文化認同的危機,於是身為醫生的賴和除了懸壺濟世外,也積極投入臺灣新文化運動及抗日活動。

賴和於 1921 年加入臺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理事;1923 年因違反《治安警察法》遭捕入獄,此即為「治警事件」註1;1926 年開始主持《臺灣民報》文藝欄,大力發掘、培養優秀青年作家,1930 年即擔任該報新增闢的新詩專欄「曙光」之主編,這兩個專欄在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推進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由於賴和提攜後進不餘遺力,同輩的臺灣新文學作家楊守愚說他是「臺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臺灣小說界的保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臺灣魯迅」。而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臺灣現代文學之父」。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次日,賴和因「思想問題」而遭日本憲兵和警務局共同調查,再度被囚約五十日,後因病重出獄,1943 年 1 月31 日辭世,享年五十歲。

走街仔仙,替人看病走代先

由臺灣歌謠作者鄭智仁先生創作的歌謠─「走街仔仙、走街仔仙,替人看病走代先」,便是為了紀念彰化醫生賴和。

在 1917 年時,賴和在彰化市仔尾開設賴和醫院,「走街仔仙」是賴和自謙的稱呼,「和仔仙」則是彰化人對他既敬又愛的暱稱,因為他仁心仁術,經常應病患家屬要求「往診」而奔波於街頭,不管刮風或下雨,一生行醫,救人無數,對於貧戶病患更減免醫藥費,人們尊稱他為「彰化媽祖」;而同是彰化出身的詩人、散文家、評論家與社會運動家葉榮鐘,則讚譽賴和為「詩醫」。

左手醫人身、右手治人性,人稱「臺灣良心」的賴和,深受彰化人的喜愛,甚至在他死後,更傳說他墳上的「墓草」可以治百病,以致於他墓上的草被拔光光呢!

由於賴和病患眾多,只能在深夜極有限的時間裡從事創作,所以他正式發表的文章不多,只有小說十六篇、新詩十二首、散文及隨筆十四篇等。對其研究頗深的成大林瑞明教授曾稱賴和在報社的編輯工作,就如同「在一片荒蕪的園地裡開墾,以便培養出各種奇花異草。」


抗議文學與農民文學

臺灣新文學從 1920 年代開始發展,當時臺灣受到一次大戰後的世界性思潮影響,許多被殖民國家紛紛獨立,過去受壓迫的勞動階級開始要求解放及尊嚴,而臺灣正好也受日本殖民統治,因而有相當的反省與覺悟,連帶開展了所謂的文化運動、文學運動和社會運動。

賴和認為「文學就是社會的縮影」,作品會直接反映殖民體制下的社會現象,尤其同情受壓迫的弱勢族群。他批判統治者,描述被惡警壓迫的小販、被製糖會社剝削的蔗農;也批判封建制度,如鋪張浪費的迎神賽會、民間流行的神藥祕方;更批判舊社會的仕紳,如自私敗德的富戶。 對臺灣史上第一次的農民運動─二林事件註2,及壯烈的原住民武裝抗暴─霧社事件註3,賴和均以詩文表達感情及支持。

一生都在日本殖民壓迫下度過且作品充滿「抗議文學」與「農民文學」色彩的賴和,以文學創作和文化運動帶領當時的臺灣人民走過那段黑暗的歲月,並博得了「臺灣的魯迅」稱號。

在賴和的努力下,《臺灣民報》及其後的《臺灣新民報》成為新文學的中心,年輕新秀的文學水準逐漸提升,然後才有 1934 年的「臺灣文藝聯盟」成立。這段期間有很多臺灣新文學作家,如楊逵等人即受過賴和的提攜掖助。賴和也投入當時啟蒙大眾的文化運動,資助革命抗日,還因反日政治事件而兩次入獄。賴和身處於如此惡劣的環境,仍竭盡所能為臺灣文壇、社會奉獻心力,更顯其人格與思想情操之偉大,以及文學成就之可觀。

臺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航者

賴和除了新詩、隨筆雜文及舊詩詞文多種外,也是臺灣現代小說的奠基者。他認為白話文比文言文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因此他是以白話文創作,反映臺灣社會現象的第一人。根據政大臺文所所長陳芳明教授的說法,臺灣新文學的發展,要到了賴和發表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後,才算成熟;而其散文的意境現今來看也是成熟的,新詩的創作部分,也能夠大膽地表現出不同於當時作家的寫法。

從 1926 年賴和於《臺灣民報》發表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鬥鬧熱〉,到最後一篇有日期可查的作品是 1935 年 12 月發表的〈一個同志的批信〉,由此看來,他的小說創作期約有十年,題材觸及多面向的現實社會,包括農民、庶民及小販的生存問題、婦女問題、警察問題、製糖會社問題等,還有仕紳階層的性格問題,內容包羅萬象,充分顯現當時臺灣社會背景的特色。

人民受到的經濟壓榨、人格凌辱和政治迫害,雖然都是與賴和同期或比他晚進作家作品中常見的題材,但作為臺灣新文學運動領航者的賴和,卻是開風氣之先,領導文學加入反抗運動,為建立「抵抗文學」身先士眾,而且具有別人不及的勇氣和強度。

譬如小說〈一桿「稱仔」〉,描寫初做生意的菜販秦得參,被習慣欺壓良民的巡查(警察)無理刁難、凌辱,最後竟捨命和惡警一拚。如此頑強的抵抗和犧牲,在賴和的作品中並不是偶然的特例,而是一種信仰,奠基於他所信奉的文學創作的目的。

文學乃為社會、文化運動而存在

賴和可說是日治時代典型的在壓力下誕生的知識分子,他參與的社會運動或文化運動,都是在重重綿密的壓力下存在的團體。他在這些運動中,特別是參加新文化運動的自覺─也就是他的詩、文中一再提到的「覺悟」,猶如他一生行動不可缺少的一盞明燈。賴和作品中清醒、自覺的力量,使他的文字不至於毫無目標,在他的信仰中,文學就是要為社會、文化運動而效力,否則文學的存在便無意義。

例如 1930 年 10 月,慘絕人寰的「霧社事件」發生時,賴和作〈南國哀歌〉一詩,用倒敘法揭發統治者以毒瓦斯、機關槍、爆裂彈、飛機等先進戰爭武器屠殺霧社原住民,痛斥日警把婦女當消遣品任意蹂躪,凶惡地虐待兒童,像牛馬般壓榨勞動人民,並大聲怒責統治者略過這些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不但不去反省,反而用戰爭手段對付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詩裡還高呼:「兄弟們/憑一身/憑雙腕/和他們一拼!」抵抗,需要建築在犧牲的決心上,但抵抗卻不等於無謂的犧牲,在賴和的筆下,那種「理直氣壯」的抵抗意識,便是構成他作品最重要的本質。

作為臺灣新文學運動拓荒時期的領導者,賴和的白話文小說和新詩,留下了追求以臺灣語文寫作為理想的軌跡,但運用臺語入文並不是賴和被尊崇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主因,他滿懷「我生不幸為俘囚」的身世慨嘆,以及「勇士當為義鬥爭」的濟世理想,才是臺灣新文學裡不可磨滅的賴和精神。

賴和精神,永遠屹立

賴和一生為民抗爭,雖然終歸失敗,但他的精神至今仍為後人感念不已。1994 年,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成立;1995 年,賴和紀念館成立,此館保存了賴和的手稿、藏書、衣物,乃至行醫器具,旁及臺灣文學其他重要作家文本。此館不但是見證臺灣文學發展歷程的重要場所,也提供了世人研究臺灣文學的豐富資料。

未來如何建立獨立自主、胸懷世界、立足本土的臺灣文學,以無愧於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早年的艱苦奮鬥,實在是我們這一代無可推諉的責任。在後現代、價值多元、道德混沌、文藝精神傾向虛無或遊戲的年代,我們需要一個文學典範,相信「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的賴和精神將永遠屹立不搖。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master17&aid=522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