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22 09:41:06瀏覽5727|回應5|推薦21 | |
復興崗軍樂的形成與發展~引用政戰學校音樂系講師 陳明宏文 台灣的軍樂中的進行曲、典禮樂,發源於復興崗的軍樂班;當過兵的男性同胞都能唱幾句的軍歌,則發源於復興崗的音樂系。 復興崗軍樂班是於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一日在北投政工幹校內設立,施鼎瑩少將為首任班主任,樊燮華中校為副主任,美籍軍樂專家艾里生為顧問。 軍樂班的師資主要來源是在大陸時期畢業於陸軍軍樂學校的優秀軍樂軍官,有樊燮華、許德舉、王家魁、隆超、余運陵、薛耀武、劉天林、畢學富、杜麟等,由於當時台灣各大學所成立的音樂系中,毫無管樂師資可言,於是樊燮華(豎笛)、薛耀武(豎笛、長笛)、畢學富(小號) 、許德舉等才藝高超之軍樂官,紛紛被聘為兼任教師以延續各大學音樂系之管樂命脈;隆超與余運陵則是國內最早之音樂班光仁中學之創辦人;許德舉退伍後被市立交響樂團延聘為演奏主任;畢學富所創立聞名國際的北一女樂隊,其光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劉海林則創辦了樂韻出版社、中國音樂書房,提供了專業人士與愛樂者一個書與譜的音樂環境。軍樂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樊燮華將軍,在他死後,被人尊稱為「台灣管樂之父」,並曾立銅像於示範樂隊,以為永遠懷念。 復興崗音樂系原名音樂組,民國四十六年改制專科,四十八年又升格為系,在教育方針上,採取的兩大重點:一是演唱技巧,一是軍歌創作。音樂組學生畢業後,負責軍中音樂教育,其間最具體的工作就是軍歌教唱,所以音樂組的學生,不祇要能唱,還得要善唱;善唱才能善教,這是「兵唱兵」運動的基礎。又軍中要唱的,不是靡靡之音的流行歌,而是雄壯嘹亮的軍歌、愛國歌曲,不僅歌的意識要堂堂正正,亦需富於民族的正氣和革命的豪氣。所以音樂系的學生又得要創作時代和軍中所需的歌曲,以能達到激勵軍隊士氣之目的。 先期同學們都有經歷過戰爭或逃難之親身體驗,兵荒馬亂、山河破碎,身歷其殘酷之情境,深知箇中滋味,他們對「萬惡共匪」的恨是一股潛藏在心中積蓄已久的憤怒,他們對國家、軍隊懷抱著感恩與期待,雖然身在台灣「孤島」,大家堅信在英明的領袖領導之下,必然能夠快快反攻大陸、重返故土。 因此,他們當時所作的歌曲,充滿了中興復國的豪情壯志,年輕一代的創作風格,則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復興崗所創作出來的軍歌,五十年來在台澎金馬各軍營、成功嶺、甚至高中學校的軍訓課程中,經常被台灣的熱血青年傳唱著,其中有不少的佳作已是耳熟能詳,能夠代表青年們在當兵、受訓、求學、戰鬥營期間的美好回憶。如「夜襲」、「我有一枝槍」、「九條好漢在一班」、「勇士進行曲」等等。 軍樂班於民國五十六年停辦,一部份它的資源隨即轉移到國防部示範樂隊, 一部份則移交同在復興崗的音樂系。因此,復興崗的音樂系、軍樂班,國防部的示範樂隊,三軍總部的樂隊,形成了我國軍軍樂發展的一完整體系,由復興崗軍歌創作的內容,可以清楚印證台灣五O至六O年代,在風雨飄搖之中,「救亡圖存」、「莊敬自強」的時代軌跡,走過艱難的歲月,而有了今日之繁榮興盛。 希望以上簡短的介紹,能讓北投的鄉親稍許了解這個帶著神秘色彩的「鄰居」,以及發現「台灣第一」的軍樂,原來就在北投復興崗。
夜 襲 黃 瑩 作詞 李 健 作曲 夜色茫茫,星月無光, 作詞的黃螢寫過不少的合唱詞 如第二還是第三中國藝術歌曲之夜 而做這首夜襲曲的李健老師在復興崗任教,當過兵的男生或女生幾乎都唱過他不少的曲子,如夜襲這首改編自大陸的巷戰,還有九條好漢、陸軍健兒舞…等。曾經跟他一起走過溪阿縱走,李老師的個頭不大,但是爬起那最艱難的好漢坡,都是一路領先,他的夫人青光眼身體不好,他還身兼慈母的角色,在復興崗上課,他的課沒有學生敢遲到的。 民國六十年退出聯合國,那時候復興崗藝術工作編成了風雨同舟的歌劇,當時不知提奮了多少人心士氣。 音樂的至高境界乃昇華為宗教的情操~奉獻自我,去感動別人,以達到淨化及美化人生。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