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舊作分享【唐詩心解】尋隱者不遇
2017/01/18 08:26:53瀏覽885|回應1|推薦12

2004-04-26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這是晚唐詩人賈島的五言絕句。

唐詩裡,這類尋山訪道、幽閉禪院的作品俯拾即是。這首〈尋隱者不遇〉是其中的極品,因為作者用簡單淺白的文字,卻道出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彷彿把讀者也帶入山裡,遙望山中的隱者,在那雲深又深的無名之處。尋隱者不遇是一種心情,作者直陳其事而已。

晚唐時,唐詩走向豔麗,而且是太豔麗了。唐朝至玄宗,國勢到了頂點,一切富貴繁華也到了頂點。李商隱的豔情詩就是這種時代風氣之下,所必然出現的一股文藝風氣。

這時,賈島何人也?他竟然寫出這麼復古的尋道詩,其風味更邁前賢?

說到賈島,此人真是異數。他對文學創作的執著,幾乎是出自某種信仰性的狂熱。辛文房的《唐才子傳》說他:每至除夕,必定把去年一年的作品放在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這是我整年的苦心啊!」然後痛飲長謠才罷休。

賈島窮了一輩子,連窮到不行,去當和尚時,他取的名字都叫「無本」。臨死之時,家裡無一毛錢,只有一隻病驢、一張古琴而已。

為甚麼這麼窮?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他不肯跟隨流行風,媚俗於世。當詩風趨向浮詞藻麗時,賈島卻異端獨出,奇僻孤絕!這般不懂經營,而專務於獨創文學的怪傑-賈島,他和許多藝術家一樣,窮而益堅。因為他把所有的精力貫注在文學創作上了,所以,賈島的生計雖是悽慘,其詩作之精品卻留傳了下來。

賈島之不合時宜,同時代的大詩人張籍便深有所感。張籍的詩〈逢賈島〉寫到:「僧房逢著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中春色遍,馬蹄今去入誰家。」

京城十二街,哪種春色沒有?張籍遇見賈島,好像在僧房遇見耐寒但不豔麗的款冬花。縱使出寺行吟,奈何日已斜,款冬花亦有遲暮之感。貴人騎馬訪花,選擇多得是,誰會想去寺裡看款冬花呢?

張籍斯言,可謂一針見血。

不過,賈島雖不合時宜,卻也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他對自己的文字執著到甚麼程度呢?從他自題詩,便可以窺見一二。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這是賈島的自況。我們常用「推敲」二字,典故也是從賈島身上而來。

有一天,賈島閒閒無事,便騎著那匹蹩腳驢,來訪李余幽居。他忽然文思一動,冒出「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兩句。他又想把「僧推月下門」改成「僧敲月下門」,一個人在路上忘我的比劃起來,又推又敲。

賈島一個人在路上吟哦、煉字,旁觀的人都驚訝的看著他。

所謂時來運轉,當時首都長安市的市長剛好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韓愈。賈島渾然不覺,卻剛好衝撞到韓市長出訪的車隊。

賈島被逮捕。當韓愈問他,為何衝撞車隊時,賈島便全盤托出。結果,韓愈不但沒處罰賈島,反而自己在那裡想了一會。

然後,韓愈下了個結論:「僧敲月下門,比較好」。於是,兩個人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結為布衣交。賈島便也不當和尚了。

文學沒有階級,所以窮和尚可以和首都市長當上朋友。光憑這一點,唐朝便比現在可愛太多了。

其實,賈島眼裡只有文學,何嘗有達官貴人呢?他行座飲食,苦吟不輟,真可說是詩僧。他冥搜佳句,游心萬仞、慮入無窮,哪曾看見富貴?連皇帝他也看不出來的。

有一回,宣宗微服出行。宣宗聽見該寺鐘樓上有吟詩聲,便登樓。他把賈島桌上的卷軸取來看。賈島當然不知是皇帝,一副看不起人的模樣,把卷軸搶了過來。他說:「你吃好穿好,就夠了。哪裡需要懂這個啊!」

所以說,賈島的性格中,本來就看不起紅塵的富貴。他的心是出世的,表現出來的便是這些奇僻的詩。他曾感嘆說,能夠明白我的一片心的,也只有終南、紫閣與白閣諸峰的隱者而已。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賈島這首〈尋隱者不遇〉,心情便不一般了。怎麼說呢?如果是一個紅塵場中的名利客,根本不會想到去山中尋訪隱者。然而,賈島一心慕道,甚至把山中的隱者當知音。他尋隱者不遇的心情,想必是落寞至極了。

可是,我們看看賈島的詩,他直陳其事,寫詩如記史。如果,賈島用瑰麗的筆法,奇絕的佈局來寫此詩,必然不好看。他只是實實在在的把那件事寫下來,便足以震撼凡夫俗子的心。

是啊!賈島本身就是傳奇的詩,又何必費心去寫呢。這首五言絕句,收錄在〈全唐詩〉、〈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古唐詩〉裡,算是膾炙人口的名作,更是我華文學史的瑰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這是多麼生動的畫面!童子答得更妙:「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二十個字,幾乎不能翻譯成更白話的文體。平鋪直述,卻道出尋隱者之千迴百轉,與其中的上下起伏。

我們既不能入山訪道,便無法體會尋隱者不遇的心情。可是,賈島的詩是那麼平淡,沒有一絲激情與遺憾,也沒有留言與不捨。此賈島之高明處也!

千古而後,入山尋道者絡繹不絕。可是,真道卻不見得在山中啊!當我們帶著凡心,便無法接受大道,入山之遇不遇,又有何干?

賈島去已遠,而這首小詩,卻傳遞了一個尋道者不遇的心。真道難得,知者有幾人?當然,我們去古以遠,或許很難理解古人為何要尋道了。

所以,即使道在身邊,我們也不知珍惜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b&aid=89065021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24 16:52

詩可以如此平易近人,

某些現代詩常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