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課堂上談背誦的重要
2018/10/16 16:08:46瀏覽465|回應1|推薦23

學生們不喜歡背。現在的考試也不考背誦的東西,尤其是會考,都是綜合性的題目居多。我上次要他們背一個簡單的東西,幾個同學面露痛苦的表情。我想了想,於是用了幾乎一堂課的時間闡述背的重要。

我先背了一課他們正在學的國文課課文,他們很訝異,老師你怎麼會背?我說,我是30幾年前背的。他們考我唐宋古文八大家,我也背出來。這很難嗎?我說,背,決定你的大腦質量。你們的理解力不好,主要原因出在你們不背東西。背,是一個訓練腦子的方式。你背下來,你的腦子自然會去吸收,而且醞釀,還會深度理解。你不背,你的理解力就無法兼具深度與廣度。背下來,那段東西會被你的頭腦吸收,而且會創造東西出來。所以,越背就越會背,越不背,就越不會背。一個常常背東西的人,最後會「過目不忘」,這不是什麼天生的能力,是後天訓練的,從不斷地背之中訓練出來的。越背,記憶力就越好,需要的時候不用翻書,自然如泉湧,可以旁徵博引,觸類旁通,知識會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由面而體,而體而超體....。這一切,先從背開始。

你們不背,覺得表面上懂就可以,幹麼背。可是,這種「表面上懂」很快就會遺忘,而且下一次學要從頭來。不如背下來,你的腦會在背東西中習慣記東西,別人背十遍,你可能背一兩次就記住了。這種記憶力很重要,譬如你當醫師、律師這種專業行業,有一大堆東西等你去背。你記不住,那怎麼行?別說那些,就連你去餐廳打工,客人點什麼,你得記住。以前的店員很厲害,你點一堆,什麼東西不加什麼,他全都記得住。現在,一些年輕店員,抄了老半天,送上來還是弄錯。

我認為,訓練理解力的初步,不是理解,而是背。背下來後,才談得上理解與運用。我以前背一些東西,後來長大後,豁然貫通,就是忽然間明白,這個是切切實實的經驗。

現在關鍵是要背什麼?我覺得,譬如地理好了。那些是視覺性的背,你看張地圖,山川、河流、地形 、城市你要背下來。什麼海在哪裡?譬如北歐有哪些國家?東歐?這些你不背,接下來要理解什麼?譬如歷史,希臘三哲人,最基本的,你先把名字給背下來。三皇五帝,背下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背下來。你不背這些基本的,就看完課本,好像學到又好像沒學到,因為你就像看小說,看完只記得劇情大綱,可是你連人物名字都不記得,如何變成你自己的東西呢?我覺得很多同學不背,那真是自毀長城。

我們以前考填充問答,你們現在都考選擇。可是,學得扎實就是你要記憶下來,然後你才能深度理解。如果以大聯盟來比喻,背下來是季賽。季後賽是考你綜合理解,但是沒有扎實的記憶功夫,考會考時看每個選項都是似是而非,不是很確定。如果你記得下基本要素,基本概念,你選擇時是非常確定的。

那麼要怎麼背呢?最簡單的方式方式:讀誦。要讀出聲音來,而且要讀的有韻律、有節奏,好像那篇文章是你寫的一樣。譬如一首歌,你要唱得有氣勢,好像你就是原唱,原作者。這樣人的腦子會記住音韻、記住畫面、記住情感,這樣背就好背。你們死背,當然不容易背。長大之後,你們或許會讀經典。經典要怎麼背?要氣韻生動地背,充滿生命的吟誦。這種背誦換個名稱,叫做「同化」。你去實踐經典,你會深度的理解,這是文化傳承的學習法。

記憶力好的人,理解力也會好,對於自己所學是如數家珍,侃侃而談,不會臨陣還要翻書查閱。我鼓勵大家背誦,養成習慣,自然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這是訓練出來的!

滿清末年有個學貫中西,精通九國文字的學問家叫辜鴻銘。他幼年啟蒙,就是背。學德文是先背「浮士德」,學英文則背「莎士比亞」。後來辜鴻銘說:其實我讀書時主要的還是堅持『困而學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難掌握學習藝術,達到『不亦悅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見我學習得多,學習得快,他們不知道我是用眼淚換來的!有些人認為記憶好壞是天生的,不錯,人的記憶力確實有優劣之分,但是認為記憶力不能增加是錯誤的。人心愈用而愈靈!辜鴻銘憶起讀書時的往事,不禁慨嘆道:「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有學生向他請教掌握西文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辜鴻銘曾說:「今人讀英文十年,開目僅能閱報,伸紙僅能修函,皆由幼年讀一貓一狗之式教科書,是以終其身只有小成。」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b&aid=117954637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0/19 16:20

認同。


月飛來(tomb) 於 2018-10-20 10:24 回覆:

謝謝您的來訪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