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剎、古井和古鐘和羽鳥又男
2024/10/10 10:18:59瀏覽535|回應0|推薦2

    開元寺的前身,是明鄭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延平王鄭經為奉養其母董太妃而建的「北園別館」,之後於康熙年間改建為寺,原稱海會寺,是台灣最早創立的官建寺院,也是臺灣佛教最著名的寺廟之一,對近代台灣佛教的發展關係頗深。該寺亦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是一座有344年歷史的古剎。

        寺內功德堂裡則有一口北園別館年代開鑿的古井(184公分),目前該井以鐵欄覆蓋井口,已廢棄不用,當年可是鄭經的生活起居用水,故名鄭經井,井旁還有當年鑿井挖出一隻白色海螺化石,螺紋清晰可見,被奉為鎮寺之寶。鄭經井本來位在大土殿後方的空地,民國56年(1967年)改建大士殿,旁築功德堂,鄭經井遂被圍築在屋內、

     寺內大雄寶殿的銅鐘為全台最早鑄成之銅鐘,至今已三百多年。由第一任住持志中禪師勸募所得而鑄成,完成在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鐘高170公分,直徑 105.7 公分,重1600斤。鐘上有志中禪師出關偈──「獨坐釘關給善緣,募鐘立願利人天;一聲擊出無邊界,同種功德億萬年」,並鐫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和捐造者名單,幾乎當時在台的文武高官皆名列其上。鐘齡雖逾三百年,鐘面上的文字卻依然清晰可見。

       在鄭經井前有一半身塑像,起初不知道是誰?看了說明才知道是日本時代最後一任台南市長「羽鳥又男」氏(1892-1975)的胸像,他因保護寺內古銅鐘有功,才有塑像紀念,其經過是這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急需金屬製作槍砲,寺內的古銅鐘也被軍方收走了,「又男」市長知道此事後,認為古鐘作為寺院的象徵,也是貴重的文化遺產,日人必須尊重台灣人的信仰。因此命令下屬把古鐘歸還給寺院。迄今仍懸掛在開元寺裡,定時敲鐘,鐘聲圓融莊嚴。

       很多人參觀過開元寺並不知有古井和古鐘這兩鎮寺之寶,下次你到開元寺可別忘了找找這兩個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文物。


開元寺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是一座有344年歷史的古剎。


元寺前身為明鄭延平王室位於承天府北的離宮北園別館後於康熙年間改建為寺,原稱海會寺


開元寺於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8月19日公告為二級古蹟,現升格為國定古蹟


寺內有很多棵高大的老榕樹。


清光緒21(1895)年,臺灣為日本統治,開元寺僧徒四竄,寺宇頹落,寺產被強人所佔,劣僧盜賣嚴重。 1903年方丈玄精法師見寺荒涼,發起重修,才恢復舊觀。1917年組織淨業會,購置田地,1921年修繕山門, 1929年增設僧伽學堂,1931年建造圓光寶塔,1933年信徒鄭玉翁重修彌勒殿,又改築大講堂、伽藍殿、 父母堂



開山堂裡因該寺與鄭經與其母董夫人有淵源,而供有延平郡王鄭成功神位


大雄寶殿後方的拜亭之後,便是大士殿。該殿是民國52年新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一樓中央為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其左為功德堂,右為南山堂


進入功德堂後向右邊走。


再進入有鐵欄桿的門。


古井和許多古物都在裏面,最前面的胸像是「羽鳥又男」。


這口古井是鄭經當年開鑿的,故名鄭經井,目前以鐵欄覆蓋井口,已廢棄不用,當年可是鄭經家人的生活起居用水,據說目前仍有水源


這口古井的口徑有184公分,300多年前可供應上百人的飲水和生活用水,本來在空地上,後來建了房屋就變成在室內了,這樣也很好,也許再300年後這口井還存在。


為什麼開元寺內有日本人的胸像呢?


看看這張說明。


這口古鐘在大雄寶殿內,如果沒有當年的台南市長「羽鳥又男」,今天就看不到了。


 寺內大雄寶殿的銅鐘為全台最早鑄成之銅鐘,至今已三百多年。


由第一任住持志中禪師勸募所得而鑄成,完成在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


鐘高170公分,直徑 105.7 公分,重1600斤。如果日軍拿去製造砲彈,不知道會殺死多少人。


鐘上有志中禪師出關偈──「獨坐釘關給善緣,募鐘立願利人天;一聲擊出無邊界,同種功德億萬年」。


並鐫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和捐造者名單,幾乎當時在台的文武高官皆名列其上。


鐘齡雖逾三百年,鐘面上的文字卻依然清晰可見。


在古鐘下打座、拜佛或冥想特別有感覺。


有空你也可以到開元寺看看300多年的古井和古鐘,追憶當年在寺內發生的往事。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nwinsto&aid=181155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