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成功的教育來自自我學習
2009/11/11 05:45:47瀏覽744|回應0|推薦4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

這是一本表面上看起來離經叛道,但是讀起來卻很有道理的書。如果我父親還在,可能會不准我翻譯它,因為它說學校不是得到教育唯一的途徑,好學生也不是坐在那裡被動接受學校給他教育的人,分數更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我非常同意這個說法,分數真的不重要,它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還不是惟一的方式,更不是很好的方式。事實上,父母只要想一想就明白,分數是跟考題有關,跟孩子真正懂多少不見得有高相關,不然為什麼有這麼多拿高分者,離開課本什麼都不會呢?尤其,平日的分數不重要,只有基本學力測驗那一天的分數才重要,既然不重要,又何必天天斤斤計較少了幾分呢?
 
本書的作者詹姆斯 - 巴哈說得好:教育不是一堆事實的總和,不是背多分,更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教條,它是從你所學的東西中脫穎而出的「你」。教育使你跟以前不一樣,變得有氣質、有涵養,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是更少。現在是科際整合的時代,在任何領域玩出名堂都會有飯吃,孩子反正是用長處跟別人競爭,所以不需要每天提醒他短處有多少。當他的長處發展出來時,自然會把短處帶上來,父母真的不必太操心,應該讓他們邊做邊學,從做中成長。
 
教育絕對不是一張文憑,它是自我學習。  因為我覺得作者說得很有道理,所以希望把這個新的想法介紹給國人,看能不能改變一些父母老師的觀念。
 
王爾德(Oscar Wilde)說:「教育是件好事,但是值得學習的東西常常是沒有辦法教的。(Education is an admirable things but from time to time, that nothing that is worth knowing can be taught.)」馬克吐溫(Mark Twain)也說:「我不會讓學校阻擾我的教育。(I will never let school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為什麼這些名人這麼反對教育?因為現行的教育制度真的很有讓人垢病的地方,它僵化、死板,不是因材施教,最糟的是它並不能變化你的氣質。馬克吐溫形容「花椰菜是受了教育的包心菜」,本質還是包心菜,經過包裝而已。所以本書的作者一開場就告訴我們:「教育很重要,學校卻不重要,你不需要學校,但是你需要教育。」

他告訴學生學校是暫時的,教育是永久的,你不能因為不喜歡學校而放棄學習,如果你希望有個成功的人生,你必須找出你最有興趣的東西,全力投入,不要等別人來教你,你對那個領域的熱情會自動吸引老師過來。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肯學,生活周遭都是可學的東西。不必擔心文憑或學位,只要你是最強的,沒有人會忽略你。我非常贊同他的話,但我也相信他的這些話會使一些道貌岸然的老夫子跳起來。
 
這位作者究竟是誰呢?敢這麼大膽的公然反對學校?連袁枚都說「七齡上學解吟哦」,他卻敢挑戰這個制度?作者詹姆斯 - 巴哈的父親很顯赫,是寫小學課本教材《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的李察 - 巴哈(Richard Bach)。雖然書中詹姆斯一直提到父親對他的鼓勵與支持,但是可以看出詹姆斯童年非常不快樂,他的父母早早離異,甚至十四歲就因為與繼父不合,被母親趕出家門獨自住旅館。這也是他在父親送他一台蘋果電腦以後,廢寢忘食,全力投入的原因:外界並沒有什麼吸引他的地方,而剛剛出來的個人電腦卻是一個魅力無窮的世界。一方面電腦吸引他,另一方面學校教學無趣,所以他最後中輟,去追求自己的興趣,二十歲進蘋果電腦公司,二十四歲做到軟體測試部的經理。
 
這本書值得看的地方在詹姆斯如何教育他自己,使他在眾多的求職人中脫穎而出。一個人能在沒有任何文憑與學位之下,進入蘋果電腦公司,並在矽谷打出他的名號,是有兩把刷子的。他告訴讀者學習的十一個要素我們不是不知道,只是我們從來不敢公然在白天去做白日夢、公然拖延作業的期限、公然犯錯......。其實不讓孩子犯錯是不對的,不敢犯錯就不會有創造力,一件事不試怎麼知道行不通呢?
 
勇於嘗試是詹姆斯跟別人最不同的地方,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敢接案子,因為他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有學習的能力,不懂,去學就懂了!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有人請他鑑定軟體有無侵害著作權,他並不懂侵權,但是放下電話,立刻動手找資料,把自己教育成那方面的專家,最後打贏這場官司。我們要的就是這樣的學生,中華民國要的也是這樣的人才。犯過有什麼關係,知道必改就好,顏習齋說:「惡人之心無過,常人之心知過,賢人之心改過,聖人之心寡過。」《易經》有云:「無咎者,善補過也。」只有讓孩子去犯錯,他才會對自己有信心,知道下次就會做了,才會培養出樂觀上進的孩子。
 
行動不一定帶來幸福,但是不行動絕對不會有幸福。作者會成功因為他是行動派,遇到問題立刻動手找答案,劍及履及。書中舉了很多例子,鼓勵孩子做白日夢,再動手把夢想實現出來。人做不到他沒有想過的事情,人無法創造未出現在他腦海中的東西。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但是目前的教育不允許孩子有想像力,學校的課程把他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死死的,大腦塞得滿滿的,當孩子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如何有時間去做夢來發揮他的想像力?人要成功必須是樂觀者,在無光處看到光,我們的教育制度是悲觀者,把這個不存在的光吹熄。
 
這本書還有一點我很欣賞,就是他不贊成速讀,他說速讀就好像你去到宴會,快速的與每一個人握手、交換名片,把一加侖的酒灌進喉嚨,再把一盤佳餚倒進你的肚子,然後衝到外面,結束晚宴。你是吃到了、喝到了,但是錯失了人們舉行宴會的目的;你收集了名片、握到了手,但是你等於沒有來過這個晚宴。這段話深得我心!作者請了大學教授來教他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的《歷史研究》(Study of History),他以為速讀可以幫他達成目標,結果發現他是錯的。能夠慢慢閱讀是件美妙的事,他從慢讀中得到樂趣和能量,這才是閱讀的真諦。希望這段話能讓逼迫孩子上速讀補習班的父母靜思一下閱讀的目的。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說:「一棵樹要接受更多的光明,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A tree should grow taller, accept more brightness, then its root must be deeper and darker.)」教育是一步一腳印,學校不是必然得到知識的地方,你的心才是。打開你的心,去接受外面無窮的知識,你會像作者一樣,駕著小帆船,勇敢的駛出港口,迎向大海的挑戰。
 
 
【同學分享大聲公】
 
*建國中學3年3班任哲晨這麼說:
 
《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我想,這本書的書名用來形容現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的學習方法,是再貼切不過的。
 
加勒比海盜,為自由,為財富,為生存,在大海中冒險犯難。他們不做周延的計畫,他們不喜安逸的生活,他們不適合陸地上和平的步伐;他們熱愛突發狀況,他們在危險邊緣上跳舞,他們只有在無法預測的大海中才能燃燒生命中真正的快樂。加勒比海盜學者,和加勒比海盜有一樣的熱情,只是海盜學者所追求的、所掠奪的,是知識,而不是金銀珠寶。海盜學者的學習,不受傳統的繩子所綑綁,他們在僵化了的航道上尋找最自然的捷徑,在知識的海洋中瘋狂攫取意外的收穫。他們的學習,不是為了工作,不是為了身價,而是為了自己,為了興趣,為了快樂,為了發自內心的渴望。
 
在《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中,作者認為學校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學習環境。「對我來說,公立學校的評分制度是騙人的,無知的。我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常常覺得自己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卻得到好成績,而有些科目,我學到很多東西卻拿到很爛的成績。」我想,對詹姆士?巴哈這樣的海盜學者而言,公立學校的評分制度的確使有許多弊病的,它並不能真正的去量化一個人所學習到的事情,而制度化的學習方式對海盜學者而言不僅無益,還會扼殺他們對知識渴望的熱情。對海盜學者來說,不受拘束的去學習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才會有最好的成效吧。
 
除了自主學習以外,這本書其實還強調了一點,那就是終身學習。但他的終身學習著重的地方跟其他人不太一樣,那就是,終身學習並不只限於學習與自己工作、課業相關的東西。學習,不僅要終身,更要廣泛,無限制的學習。像書裡有段文章,在描述他寫書的時候,缺乏靈感,於是便到海灘上散步。當他在散步時,他發覺沙灘上有許多小孔竟然在噴水!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便去書店尋求解答。而答案也被找到了──馬蚌。馬蚌身藏在沙灘底下,會伸出長達數十公分的斧足到沙灘上吐水。這看來跟作者著書沒什麼關係,可是當他用這樣隨機學習的方式去大量吸收知識時,長年累積下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用處。
 
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比指數增加還要快的速度增長的時代。在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去學習各種知識。我想,這本書不僅適合給我們這些對未來充滿憧憬的青少年,也適合給那些已邁向職場的人閱讀。因為作者早已明白告訴我:教育,不僅僅是開啟一扇通往高學位的門,而是要讓自己變的更有思想,更有能力。學習的範疇越廣,知識的力量越強大。 
 
而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期勉自己有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對學習萬事萬物的熱情,讓大腦中時時有創新的靈光乍現。透過實踐,無論失敗多少次,一旦大成功來臨,我將得之無愧! 

*徜徉在學習的蔚藍海域_建國中學202班陳繼堯 
 
早在視線初次邂逅扉頁上斗大的書名,就曉得這本書肯定會讓我愛不釋手!「海盜」可以指具體的殘暴、劫掠,但他們同時象徵一種無畏的性情,一種即使面對驚濤駭浪也要追求理想、教命運臣服的精神。 
 
若將如此「洶湧」的精神實踐在學習上,想必會橫生困境,但作者詹姆士 - 巴哈以過來人的口吻,躊躇滿志地激勵著、鼓舞著莘莘學子 : 不要向教育體制屈服,「教育」並非學校的連體嬰,教育無所不在 ─ 只等你揚帆出航、踏上學習的旅程。事實證明,作者並未在抽身「學校」這個保護傘後,淪落到街頭辦公或去吃牢飯,相反地,他躋身夢寐以求的領域一展長才,開發自己天賦中的處女地,猶如鳶飛魚躍般自適遨遊 !他的經驗絲毫未含「慫恿輟學」的成分,而是要傳達一則訊息 : 「無論身心狀態是幼稚、成熟或衰老,一定要保持一種『無之而非學』的年輕活力 !」 
 
在建中,學生享受實實在在的「學風(術)自由」,但每當老師要求同學催生一篇報告,此起彼落的抱怨聲常蔚為壯觀。Taiwan is famous for its exam- orientededucational system. 我們寧願在砲擊猛烈的考場求生存,對自主學習的認同度反而低迷。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大家歷經「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的國中升學衝刺、進入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後,竟紛紛迎接了人生第一個「不及格」! 卻不常見作者所述的對「高壓教學」表達叛逆,看來我們抵抗高壓的韌性也能充分表現在驚人的鬆弛度,這大概是東、西雙方教育的一大吊詭。 
 
台灣的學生或許不能像作者毅然決然地「出海」,當陪伴天地一沙鷗的加勒比海盜,但效法其任真自得的學習模式,可能是許多認為學習之路道阻且長的人,能盡情擁入懷中的救贖的朝陽:

「長皮帶捷徑」幫助分散早已失焦的注意力,還為我們帶來柳暗花明的驚奇。
「著魔與遺忘」就好比登上無人島,可以恣意探險闖蕩,等熱情消退後再繼續航行到下一個目的地。

「結夥出獵」是我最推薦的學習方式,它結合各擅勝場的伙伴們分享經驗與技術,國中時和同儕一起經營的「學習團體」一直是我最棒的回憶,大夥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這份革命情感,從來不曾因時間的沖調而失去最原始滋味!
  
倘若我對學習的心得能及作者十一,也許就不會時常坐困愁城了。遇到這艘海盜船前,我正要穿越一個前所未見的險惡風暴,卻苦無對策,是作者教會我昂首挺進的美學,不為了命運女神巧設的變數耿耿於懷;現在,破曉的日光已燦然灑在浪峰止息的寧靜海面上,眼前所開展的廣大蔚藍正引頸期盼,盼望著我這個菜鳥「海盜」學習掌舵,駛向繁星般無盡的知識寶箱 ─ 期待再次和作者相遇!

延伸閱讀

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n00415387&aid=348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