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痛風的中醫治療
2013/06/29 12:30:48瀏覽59|回應0|推薦1

痛風的中醫治療

2010/10/31 22:25

中 醫認為痛風病變在筋骨關節,其本在脾腎,皆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脾腎功能障礙所致。先天稟賦缺陷,或年老體虛,又素嗜肥甘厚味,酒醴無度,勞倦失調,損 傷脾腎,致脾失健運,升清降濁無權;腎失氣化,分清別濁失司;或兼反復外感風寒,侵襲經絡,氣血津液受阻,從而濕熱痰濁內生,流注瘀聚脈絡肌肉、筋骨關 節,引發關節紅腫灼痛,肌膚間結節,痰濁瘀腐則潰流脂濁,痰瘀痼積以致僵腫畸形,濁毒積聚腎間則成石淋。初病在經在絡,邪實為主,以濕熱痹痛為先,久則深 入筋骨,累及臟腑,虛實夾雜,病情遷延,脾腎損傷,運化泄濁功能障礙而產生重症。

在治療方面,急性期突發關節劇痛,每於夜間痛醒,得冷則舒,活動困難,或伴發熱,心煩,關節紅腫灼熱,觸痛拒按,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療應祛濕清熱,泄濁通絡。藥用忍冬藤30克、黃柏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毛冬青30克、玄參15克、當歸12克、沒藥10克、牛膝15克、防己15克、秦艽15克、七葉蓮30克。加減法:血瘀明顯選加桃仁、赤芍、澤蘭、三七等。指腕關節疼痛加桑枝。痹痛甚加蜈蚣、全蠍。

在急性期緩解之後,關節持續疼痛,不能活動,夜間為甚,反復發作,遷延日久,或伴倦怠,關節腫脹,暗紅,僵硬,畸形,舌暗紅苔白膩。多見於痛風性關節炎的慢性關節炎期。治宜利濕泄濁,祛瘀通絡。藥用黃耆30克、蒼朮12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毛冬青30克、炮穿山甲10克、當歸12克、三七末6克﹝沖服﹞、牛膝15克、白芍15克、威靈仙15克、七葉蓮30克。

久病尿酸仍高,關節僵硬,或有浮腫麻痹,痛風石沉積,或痛風石結節破潰流溢白濁漿末,或伴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納呆嘔惡,治宜健脾泄濁,祛瘀通絡。藥用黃耆30克、防己15克、白朮12克、炙甘草6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土茯苓30克、蠶沙15克、赤芍15克、毛冬青3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更甚者痛風性腎炎,尿酸石形成,或伴頭暈頭痛,腰痛尿少,心悸浮腫,舌暗紅苔少,治宜補腎泄濁,祛瘀通絡。藥用熟地黃25克、山藥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牡丹皮10克、益母草30克、車前草30克、杜仲15克、黃耆30克。

外治可用雙柏散﹝大黃、薄荷、黃柏、側柏葉、澤蘭,共為細末。﹞調成膏狀,冷敷患處,每天一貼。

飲 食上,可大量飲水,盡量不吃含高嘌呤的動物內臟、魚卵、濃雞湯、牛羊肉、香腸、鹹魚、蝦米、磨菇、花生米等,嚴格限制酒類、咖啡與辛辣食物。反覆發作是痛 風的特點,高尿酸血症是重要的標誌,控制高尿酸血症是治療痛風的關鍵。患者必須嚴格遵守痛風膳食原則,中藥有一些降尿酸作用的藥物,如土茯苓、萆薢、蠶 沙、薏苡仁、車前子、金錢草、秦皮、秦艽、威靈仙、豨簽草、地龍、淫羊藿、山慈菇等。食療可加用綠豆、蠶豆100 -500克,有降尿酸作用。至於痛風石結節及關節病變,尿酸結石和痛風性腎病的形成,關鍵仍是積極降低血尿酸,堅持利濕泄濁,祛瘀通絡,同時調補脾腎,去除惱人的病兆。


http://blog.xuite.net/gjnvpjbfeokmtjq/blog
http://blog.xuite.net/ilr8k5nfwxrehbv/blog
http://blog.xuite.net/w53tpdke11eqpa2/blog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mjxgxbo&aid=784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