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6 14:27:21瀏覽312|回應0|推薦0 | |||||||||
聖工心理學 ◎撰文/呂日星 ◎期數:397期 ◎2010.10號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3-4)。這段經文提醒了信徒從事聖工必備的心理素質:單純的動機、謙卑的靈與關懷他人的心。 換言之,只有當我們擁有成熟的心靈,基督已經成形在我們心裡,我們才能夠在健康的心理狀態下從事聖工,榮神益人,在愛中建立自己。因此本文嘗試以負面表列的方式,談談如何透過靈修與心理學的素養,以健康的心靈來從事聖工。 一.「盲目的我」是所有聖工障礙的總病根 心理學知名的「周哈里窗戶理論」(Johari Window)指出,每個人的內在都像一扇窗,分成四個區塊。1其中第三個區塊就是「盲目的我」:別人看得到、自己卻看不到的部分。 少數安息日領會人員,喜歡拖延講道時間,經常性的造成聚會延後結束,又屢勸不聽,所有信徒都知道他對地方教會造成的困擾,只有他自己不知道;有人喜歡在講道中數算自己家族的榮耀,所有信徒都知道這樣的講道內容不妥,只有他自己不知道。 少數牧者,已經有一大群信徒對他議論紛紛,只有他自己感覺良好。如果信徒不認識自己,不能在神面前謙卑下來,貿然擔任教會重要聖工,必然造成以上所提種種聖工所衍生的亂象。 「認識自己」對聖工人員的重要性,先知以賽亞的遭遇是個範例。他在異象中面對威嚴的神,頓悟自己的虧欠:「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六5)。只有他深刻認識自己生命的虧欠,又藉著神彌補這虧欠,最後他才有勇氣回應神的呼召:「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六8) 因此我深信,信仰之旅若缺乏「認識自己」這段歷程,靈命絕對不可能成長,更無能成為稱職的聖工人員。為何許多聖工人員不認識自己?第一,沒有經歷試煉。試煉是神讓我們認識自己的祕密武器,也是從天而降的神祕禮物。許多信徒經過試煉之後,突然發現自己長久以來眼中有樑木擋住視線,把這樑木移除之後,盲點消失,不但看清自己的軟弱,也看到別人的需要。 第二,教會長期以來,沒有醞釀出「用愛心說誠實話」的文化氛圍,信徒表面上雖有互動,卻以「尊重他人」為藉口,大家毫無彼此為鏡的膽識,讓每個人「盲目的我」,繼續阻礙教會的成長。而其解決之道在於體會律法主義對教會的危害,2律法主義讓許多信徒不願被「剝皮」,也常常使說真話的人「踢到鐵板」。 改善教會的體質,讓教會真的成為神的家——信徒心靈可以真正放鬆的地方,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第三,這是教會長期輕忽心理學素養的後遺症。因此,真教會雖擁有全備的福音,但是許多信徒的心理狀態卻是不健康、失去喜樂的。 改善之道並不難,首先就是觀念的突破,不要再把心理學視為世上的「小學」。鼓勵信徒閱讀各種心理書籍,參加民間心靈成長團體舉辦的優質講習,認識投射作用等各種心理機制,透過心理學的素養讓我們更認識自己。讓「認識神」與「認識自己」發揮相乘效應,讓我們藉著更健康的心理狀態催化靈命的成長。 二.貪圖虛浮的榮耀,是事工安排的牽絆 關於貪圖虛浮的榮耀,第一,就是曝光度的誘惑。領會人員站在高高的講台上對眾信徒宣講,其成就感不言而喻,有人因此強求領會工作,甚至要求在安息日領會;詩班指揮的光環,使人羨慕;甚至連投稿教會期刊,都牽扯到曝光度的誘惑。 如何避免進入這誘惑?就是認識自己:「我以神使者的身分勸告各位不要自視過高,要以中肯的態度,照著信心的程度來衡量自己」(羅十二3,《當代聖經譯本》)。雖然人人都有羨慕聖工的權利,但是並非每人都有相對的恩賜(才華)。保羅又說:「為此我題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提後一6)。 當聖工人員擁有如火挑旺的恩賜,自然會成就一切超過他們所想所求的。反之,若缺乏某領域聖工的恩賜,即使全力以赴,也是成效不彰。以下種種跡象:聖工之途長期窒礙難行、聖工之果事倍功半、事工安排人員勉強的答應或接納,這都是提醒我們退出該聖工行列的訊號。 第二,就是職分光環的誘惑。我的孩子已經升上高一,為何沒有被推薦為見習教員?許多同輩已經被立為執事,那我呢?為何跳過我這位資深職務人員,提名年輕晚輩為執事?我已經當了多年的助理負責人,難道不能被扶正?以上種種思維,都牽扯職分光環的誘惑。其破解之道,就是回歸聖經的真理。 保羅說過:「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林前三5),在其心目中,「執事」是個卑微的名詞,事實上「執事」原文之意為「僕人」。因此廣義來說,所有聖工人員都是執事。本會把行政幹部志工稱為負責人,其他教會卻稱之為執事,不同的職稱,卻有同樣的神僕本質。 若能破解對職分的迷思,我們就會發現,在教會中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保羅往大馬色途中被神揀選,當年是28歲的青年,接著消失在歷史舞台,等到他第一次往國外宣道,已是43歲的中年人,這漫長的15年,他懷才不遇嗎?當然不是。在這段期間,他讀通了舊約,破解了因信稱義的奧祕,為人生後段的事奉,打下美好的基礎。 既然明白「執事」的真義,當我們面對各種聖工,自然會產生平常心而不忮不求,更不會造成教會「平衡提名」等等困擾。因為我們已經明白,檯面上的聖工,其本質是沉重的十字架,我們勉強自己順服領受;檯面下的聖工,在主裡面勞苦不徒然,我們也甘心領受。 三.「非我不可」的心態,是凝聚共識的絆腳石 為何會產生「非我不可」的心態?第一,來自大老心態。輩分與職分的加持,晚輩的尊重,使得少數的資深長老、執事,從中年時代的主觀,變成老年時代的獨裁,使他們在職務會擁有類似安理會的否決權,用一句話就可推翻年輕負責人的共識。大老心態變成教會凝聚共識的絆腳石,難怪教會中呼籲長老、執事要有任期的聲音從未終止。 其解決之道,就是體認時代大環境的改變,在某些聖工領域,年輕人的規劃,常常比較貼近目前教會的實際需求,因此身為長輩的人,也要放下身段,尊重專業,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另外,就是尊重開會議案表決的民主機制,有「英明意見」被否決的雅量。 其次,權力慾望的轄制,也會產生「非我不可」的心態。譬如,自己所帶領的慕道者,其他信徒不能介入關懷。在組織運作上,不能忍受才華橫溢的下屬。這都是權力慾望轄制的徵兆。其破解之道,就是向生命內部探索隱藏的恐懼,因為「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壹四18)。沒有懼怕,自然沒有權力的患得患失。 四.結論 「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林後四1-2)。在教會作聖工,乃是回應神的呼召,領受神的憐憫,而不是尋找自己的舞台。 聖工的現實與聖工的理想,若是落差太大,其衝突會像一把火,燒向各人的信仰工程,使聖工人員的信仰本質——動機、靈性與愛心,都暴露出來。唯願所有聖工人員仰望神的憐憫,藉著靈修生活與心理學的素養,漸漸多知道神,深深認識自己,靈命成熟、心理健康,在所從事的聖工領域,又長進又喜樂。 註: 1.周哈里窗戶將人的心靈世界區分為四個區塊。
2.請參閱拙文<神學發展與教會成長>,《聖靈》月刊第381期,2009年6月份。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