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1 08:56:42瀏覽363|回應0|推薦0 | |
清心之人──作一個怡然自得的老人 ◎撰文/呂日星 ◎期數:341期 ◎2006.02號 許多老人在適當的時刻,蒙神的恩典,放下背負已久的謀生重擔,從各類職場退休。本來是該進入一無掛慮的人生階段,但是許多人顯然仍被許多事情煩擾,而不得清心。他們牽掛的事可以不勝枚舉,只是這些擔心與掛念,不但成為自身的擔子,也成為親人的牽絆。主耶穌體諒我們的軟弱,所以曾勉勵我們:「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8、29)。 老年人應該聽從主的話,放下謀生的重擔後,也要學習放下心靈的重擔。主又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五8)。若老人肯一心追求清心之福,常常在靈裡清心禱告,靠聖靈的幫助,將一切憂慮卸給神,必能活出怡然自得的生命,而有以下的認知與表現: 一、沒有憂懼 聽了一卷本會某長老的領會錄音帶,訝異於他的立論邏輯思路:沒有恐懼與憂慮→結出果子→榮耀神。一些聽眾可能會有疑惑:恐懼與憂慮是情慾嗎?為何有恐懼與憂慮的生命不能結出果子?長老沒有詳細詮釋,但他是對的。 以我個人的理解,他所題的恐懼與憂慮,不是指面對環境壓力而產生的正常反應,而是指經常性、病態的恐懼與憂慮。正如我們生活中所常見:怒氣沖沖的長輩,情緒的底層卻是對大權旁落的恐懼。 老年人面對身體健康的衰退、家庭主控權的旁落,難免有各種憂慮與恐懼。但若是變成經常性的恐懼與憂慮,所結出的果子,一定是埋怨、指責、暴怒,不能榮耀神,也給晚輩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主內老人可以效法主耶穌沒有憂懼的人生。主的傳道生涯沒有憂懼,是因為祂生命中有信、望、愛的緣故。 因為「信」,祂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祂是神的愛子(路三22)。因為「望」,祂清楚人生的目標──又要歸到神那裡去(約十三3)。因為「愛」,祂捨了自己的生活,最後連生命也捨在十字架上。老年人當效法主耶穌,過著有信、有望、有愛的生活。 因為「信」,知道自己肉體毀壞之後,必得永恆生命;因為「望」,樂於歸回永遠的家;因為「愛」,知道自己永遠活在神的愛中。故此,因著信、望、愛的緣故,無論面對任何人事物,都能正面思考,而無所憂懼。所以,老人當追求信、望、愛的完全,除去憂慮與懼怕,享受清心的生活。 二、經驗歸零 有些信徒年輕的時候是柔和謙卑的,但是時光流逝,人生經驗豐富之後,在年老之時,卻變成自以為是的人。對於教會中與真理無關的事物,採頑固的堅持,給教會帶來不少困擾。雖然聖經教訓信徒年幼的要順服年長的(彼前五5上),但是環視整個世界思潮,地位權威已經漸漸被專業權威取代;數位時代確實顛覆了人類的工作模式。 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老一輩視為寶貴的經驗已被歸零。如果老人堅持抱殘守缺的心態,不願面對快速改變的大環境,徒然擾亂自己的心境,也干擾他人的工作。 不如面對現實,老實承認自己很多經驗已經無用,體會使徒彼得的勉勵:「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前四5下)。自然會以較寬廣的心、彈性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人事物;甚至可以不恥下問,向年輕人學習各種數位工具的使用,透過分享的學習,與年輕人成為忘年之交。 三、學會放手 經歷過勞苦求生與戰亂的年代,許多老人練就了超強的適應能力與意志力,成為謀生的超人之後,自然形成操控萬事的習慣,但是這個貫徹自己意志的習性,若是以晚輩受委屈為代價,就會為本來相安無事的家庭成員,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這就牽涉到文化背景的問題,傳統華人家庭存有「百善孝為先」的中心思想,晚輩即使已經結婚,在孝順的大帽子下,總要凡事順父母意,這樣的文化結構,自然產生層出不窮的婆媳問題。甚至基督徒家庭也不能倖免,歸結其根本原因,在於對聖經真道的認識不足,對晚輩沒有適時的放手。 聖經的真理是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這個「離開」有許多意涵。第一,對父母而言,是放棄對新家庭的主權,承認新家長的產生。有了這個認知,即使同住一個屋簷下,也會有兩個家庭互相尊重、協調的共識,自然避免了兩代之間的摩擦。而老人家不必再插手、介入新家庭的家務事,放棄經營大家庭的心態,必能清心度日,何樂而不為。 第二,確立了「經營夫妻關係絕對優先」原則,夫妻關係良好,愛的能力順利成長,才有孝順父母的能耐。你看,當老人能夠在家庭中放手,當兩代之間進入「互相關懷,互不干擾」的理想境界,老人家享受放手的果實,當然必是個清心的人。 同理,老人對教會事務,也可抱持「放手」心態,對與真理無關的行政事務與教會聚會模式,不必再堅持己見,寧可把自己的經驗歸零,樂得輕鬆,讓年輕一輩用新的方法去從事聖工,老人只要當個快樂的顧問。終究,教會是神的家,神一定會親自帶領,放手交託神,作一個清心、快樂的老人,何樂而不為? 四、學會知足 保羅對腓立比教會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2、13) 從保羅的自白,思索自己的境遇。每個老人的境遇確實都不一樣,可能處於豐富的狀態:配偶健在、財務無憂、身體健康;有人可能處於缺乏的狀態:已經喪偶、貧病交加。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神給每個人屬靈的功課。 保羅勝過環境限制的秘訣,就是「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也就是時常靠主、親近主並且順服環境的限制,在心境上超越環境的限制,作一個知足的老人。正如保羅自己所見證:「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四11) 先談老人財務問題。積蓄足夠的老人,當然可以常常出國旅遊,享受「錢能叫萬事應心」的好處(傳十19);相反的,有些老人確實手頭拮据,可能連國內旅遊的錢都拿不出來。這時候,若存著世俗人的比較觀,必常心存埋怨,不如照著保羅的勉勵:「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腓三16)。 俗語說「知足常樂」,保羅也說:「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老人當靠神學會知足,在物質生活上超越物質的限制,過著清心的日子。 各種其他慾望的滿足,也是如此。譬如更年期對女性的生理有明顯的影響,過了更年期之後,男女雙方因為生理狀況的不同,可能男方猶如活水,而女方已形同枯木,造成雙方在性需求方面有明顯的落差,而產生性生活的衝突。 但是,保羅既然已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老人靠神一定能夠跳脫狹義性生活的框制。譬如俗語說的「少年夫妻老來伴」,即使雙方生理上不協調,保持廣義的性生活:溫柔的對話、關愛的眼神、溫馨的擁抱,靠神超越生理機制的限制,仍能當個清心的老人,繼續幸福地生活。 五、清心禱告 「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二22)。這個經節,其實對所有年齡層的人皆適用。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也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得」就是對各種滿足的強求。在生命的末段,老人血氣既衰,大多數人已經退出謀生的戰場,各種生理也已經退化,此時,若強求與年輕人一樣的收入與活躍的性生活,被「得」的私慾所勝,實在不能榮耀神,也無法造就人。此時,宜多參加各種團契聚會,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永遠的福分,常常在靈裡禱告(猶20),靠著聖靈大能的幫助,超越慾望的限制,學會知足,確實作一個清心的人。 女先知亞拿(路二36~38)就是清心禱告的見證人,她年輕時代,只享受七年的婚姻生活就寡居了,在長達八十四年的寡居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想像,她所能得到的各方面慾望的滿足,都相當有限。但是她靠神超越這些環境的缺損,成為一個蒙神悅納的女先知,活出完整無憾的人生。 總之,「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人生的問題,表面看來,涉及生理需求的滿足、金錢的需求與權力的掌控,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心」的問題。若能把心交給聖靈帶領,不憂不懼,經驗歸零,常常在主裡清心禱告,學會放手與知足,必能成為怡然自得的老人。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