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真心新聞網:評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過程中的弊端 第五則:轉世的迷惑解析與轉世認證之內情
2017/02/01 15:55:21瀏覽127|回應0|推薦0
藏傳佛教非佛教 | 真心新聞網 |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更新日期:2016/08/19     08:00

(真心新聞網採訪組台北報導)西藏喇嘛」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多得力於「轉世靈童認證」的建立。學法者一旦聽聞此人就是「西藏密宗」「認證」的「達賴轉世靈童」,就好奇想一睹「尊容」,等到達賴喇嘛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更加崇敬萬分;其他教派的「大寶法王」、「轉世活佛」、「轉世仁波切」,也在「轉世靈童的認證」下,提高其聲望和地位。

話說達瓦才仁在訪談中說到:「…西藏佛教強調這些,所以我解釋說一些人會說他是觀世音的轉世、觀世音的化身、或者文殊菩薩等等,當然像達賴喇嘛,薩迦法王,這些修行非常高的,但是西藏人所說的很多轉世,他其實並沒有到這樣一個成績、境界。……

https://www.tibet.org.tw/news_detail.php?news_id=7614

依照達瓦才仁的說法,他似乎是在暗示,達賴喇嘛就是「觀世音的轉世、觀世音的化身」,而喇嘛教也原本就是如此設定。以佛法的因果律來論,如果達賴喇嘛不是「觀世音的轉世、觀世音的化身」,理應出來澄清。倘非如此,就等同默認,形同藉由「觀世音菩薩」的威德而接受眾生供養,這樣作便不如理。如同佛教法師,在沒有證得果位前,被弟子「高捧」為「上人」,如果不當下出言澄清,就等同默認自身有「上人」的實德,同樣所行並非如理。

佛教觀世音菩薩」示現「妙覺菩薩」相,沒有「隔陰之迷」,證量不可思議,神通自在,示現之身皆為幻化,不由他教,無所不知。然而, 如來在法會囑咐大菩薩示現人間時,不可顯露本迹因地,否則世人就會更加著相而求,道業難進,此非 如來樂見;因此唯有大菩薩度化因緣將盡時,才會方便顯示來歷。如歷史中的 布袋和尚,乃「彌勒菩薩」的示現,雖然祂當時一直為諸世人暗示佛法真諦,世人並不知悉其真實身分。

換句話說,如果達賴喇嘛真是 觀世音菩薩轉世靈童」,那麼他必然會隱藏其真實身分,然而達賴喇嘛與其他喇嘛們並沒有如此做,反而將所有世代的「達賴喇嘛」都先預告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此舉已然違背了 如來的囑咐。

再者,歷史上多的是二十歲都未滿而即亡故之「達賴喇嘛」。依理而論,觀世音大菩薩應該不須如此白走一遭。

三者,大菩薩在弘法時,會觀察眾生因緣而演說佛法中的第一義諦,絕對不會毫無言及,也不會將如來藏八識正理這第一義諦歸類於意識心。

四者、大菩薩慈悲攝受眾生,斷除有情的我見,這是三乘菩提的菩提根本。大菩薩既已斷除對意識心常見的妄想與執取,自然不會說出「意識心為輪迴根本之類的話,而讓有情無法斷除我見」。

五者,大菩薩在世間,隨順世間教化,讓大眾捨棄殺害,因此示現僧相,必然茹素,謹守戒行,自然不會有嗜食牛肉等口腹之慾。

六者、大菩薩示現於世間,必然「離乎世間貪染」,即令示現在家,必然不在五欲上追求,自然不會演說「無上瑜伽雙身法

達賴喇嘛所行的「時輪金剛無上瑜伽之法」,必須使用到達賴喇嘛自說的「性器官」,而在欲界男女的肌膚細滑處產生覺受;一旦有此貪染,則無法「離欲」,也無法發起「初禪」。綜上所言,所謂達賴喇嘛是「觀世音的轉世靈童」之說,只是西藏喇嘛的說法,目的無非藉此增加世間對喇嘛的崇敬而已。

達賴喇嘛自說「不是觀世音菩薩」,而是「觀世音菩薩」的追隨者,則應尋訪真正的大善知識「修學三乘菩提」,斷除我見,像個真正的學佛之人。然而,達賴喇嘛並沒有這樣做。

轉世」其實就是「六道輪迴」的代名詞,乃六道眾生無可奈何、無法逃避的宿命;有生就難逃一死,死後就繼續輪迴。「西藏喇嘛」將達賴、法王、活佛、仁波切等人以「轉世」的「大修行人」視之,並高推為「菩薩」,藉以維護其教義與修持的神聖性。在西藏偏遠地區政教合一的王國中,不會有人質疑。在流亡後,喇嘛於是藉機在其他國家尋找適當人士來傳「無上瑜伽」。但台灣的社會風氣不比歐美開放,喇嘛們傳授男女雙身法的作法,違背了台灣的社會規範,因此不免惹來爭議,而遭到台灣人的檢點。

正覺教育基金會將達賴喇嘛以及宗喀巴這兩人所宣演的「男女雙修」轉述出來,無須深入評論,台灣大多數民眾在明白此一事實之後,就已表示無法接受任何「男女雙修是修行」的觀點。

數百年前,華人所居住的華夏中國土地的法師,雖然不易親證開悟,但對於「意識心常見可是清楚瞭解,可謂棄之如敝屣;唯有西疆喇嘛教讚美說這意識心是輪迴的根本」,台灣佛教法師是不是應該仰慕先賢,重新砥礪,熏習 如來妙法呢?(採訪組報導)20160819

正覺教育基金會採訪組

 

藏傳佛教非佛教 | 真心新聞網 |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 知識學習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betbuddhism&aid=9061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