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8 13:26:55瀏覽513|回應1|推薦48 | |
十八趴變「轟」趴 十八趴是政治手段解決經濟分配方式的產物。當年民間經濟因外貿而活絡,公務員與民間企業員工薪資收入上有不對稱感,政府財政不寬裕,無力讓在職公務員加薪,也無力讓退休公務員一次性退休,為了照顧戮力從公的公務員才定下的權宜辦法而不是長遠制度。 之後,國庫隨著藏富於民而充裕,中低階公務員的收入逐次調整拉近民間企業員工,目前甚至優於民間,如今經濟大勢不怎麼好,失業率居高不下,現行低利政策(我記得當時銀行放款利率是9.8趴左右)更凸顯優退存款利率十八趴造成負擔75趴稅基的升斗小民有相對剝奪感。 於是軍公教兩年後要開始繳稅,於是十八趴也讓各界吵得不可開交。其實國、民兩黨都很怕觸碰這個問題,大家「抱著燒,」祇因角度和立場不同,得而患失,時空迴異,十八趴合理與否早已失焦,甚至沒有太多理性討論空間。說穿了,祇因各級政府共有三十四萬一千人公務員,加上教師和軍人,如不妥善處裡,總人數絕對讓任何選舉翻盤。 大家都知道這個眉角,所以國民黨執政時李登輝沒想去解決,民進黨執政時陳水扁也沒敢去解決,祇因調整或廢除兩難,兩黨都算計讓對方當壞人,選票和改革果然不可得兼;關中是老黨工,對此有敏感度,去年底改而不革,修了個新辦法,被批「肥高官,」蔡英文則被罵「龜笑鱉冇尾,」還敢邊領邊罵;國、民黨好像兩敗俱傷,各方喧囂吵罵,受傷最重的是人民和公務員。 除了利息上政務高官月領五、六、七、八萬元,中低低皆退職公務員領五、六、七、八千元有顯著不公平,大家有「一點兒」共識外,其餘祇能說今昨是非都莫論而沒有討論空間嗎?所謂的「民怨」是被媒體和在野黨炒作的嗎?馬英九說不可「肥高官」是隨興亂扯的嗎?可見當初政府用政治手段解決經濟分配問題,是便宜行事,祇救得了一時,早晚還是要另謀經濟分配的經濟解決之道。 從公、從商、從軍還是為人師表,撇開所有基本因素,市場機制是職場不能否定的考量,經濟繁榮,商務發達時願到商界工作的人多,近幾年景氣太差,雖然粥少僧多,大家還是鑽破頭參加公職考試。從商還是從公是人們自己的選擇,滿意度有高低,不可能通殺。所以思考這個這個問題,下列幾種論點似可重新想想: 其一,公務員不是普通人,是國家骨幹,勞苦功高,理當受到照顧。 先不說台灣發展至今,是否全靠公務員,試想如果冗員浮濫,效率不佳,預算經常超支時,就算沒有民怨,國家想照顧也照顧不來。即便商界都是高薪聘僱人才,但試用不合,或聘用後因故不合,都真的會被罰被解雇。盡全力保全公職退撫權力,同時也該促進公職人力市場合理流動,精明能幹,開通廉正才是公職尊嚴之本。公車和計程車費率要加價時,大家不都說先提升服務品質,汰換老舊車輛再議嗎?太過放大或貶抑任何一方,都造成現今許多問題缺乏理性討論空間。 其二,退撫不能一輩子「喫阿爺(內地所謂喫公家之意)。」 那是共產黨的思想,目前好像還找不到有哪家民營機構可以養員工一輩子,退了就退了,領完了就沒了,一趴都再也沒有。活得越久領得越多這應該是保險業才做得來的事,雖然保險業有倒閉的風險,如政府不協助退職人員預做生涯規劃,讓退休人員把雞蛋放在十八趴這一個籃子裡,恐怕早晚政府也有破產危機。不含軍、教, 40到60歲排隊等著退的公務員超過60趴,年資20到25年以上近40趴,被已退公務員的十八趴的負荷牽制,政府恐怕更無法讓所有公職退休人員一次性退休,就因為這樣惡性循環,很多教師想退不能退,不是嗎? 其三,公平怎麼定義? 就像醫療手段,除了尊崇、安全和禮遇考量外,割個盲腸,總統和小公務員理當應該是一樣的,所以用來支應部分退休生活所需的優惠存款利率的存款額上限似應限縮並一致化。小公務員一生省喫儉用,能多存一點是他的本事。政府制訂相關辦法時還可省了複雜的甚麼本俸獎金之類的計算減少簡化並降低行政和管控成本。 其四,十八趴就十八趴,沒有浮動商議的空間嗎? 不論是否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便宜行事辦法,還是長遠政策,不合時宜,就該修改,就像房子用久了總是要維修一樣。依市場存款利率加多少趴的方式似乎比「最低不得低於年息百分之十八」的「硬道(台語)」來得有「同舟共濟」的「感心和通達權變,」更讓一品老百姓覺得他是我兄弟不是我阿爺。或是按退撫基金操作績效做年度彈性調整也可考慮,公務員管公務員的錢,輸贏沒得怨。 其五,沒人妖魔化公務員! 國民黨訂的辦法在民進黨執政八年間就不合時宜了,民進黨沒動作就是不作為有罪,媒體可罵,民進黨因循怠惰是該罵,但不該罵提出這個問題是妖魔化公務員,因為這個問題確實有問題。有這樣的想法不但把問題情緒化,討論空間自然就被限縮在口水戰裡,十八趴變「轟」趴。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