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24 08:52:52瀏覽206|回應0|推薦0 | |
冷眼集》這筆糊塗帳 算清了嗎? 【經濟日報╱記者 夏淑賢】 2008.09.24 02:17 am 兆豐銀行的前身中國商銀,為收購國際投信,足足等了三年,收購價也從每股52元腰斬到25元。不過,當初省下了10多億元的聘金,想不到後來因為解決結構債問題,兆豐銀行已經為了國際投信,損失超過100億元,還可能繼續擴大。這樁收購案的成敗,成為一筆糊塗帳。 過去國際投信擁有一檔ROC封閉型基金,坐擁金雞母,一度吸引中銀、富邦金覬覦,富邦金還曾因為不滿中銀收購價差別待遇,祭出反收購。不過,隨著債券型基金流動性危機爆發,國際投信因為高額的債券基金部位,成為重災區,最終還是由中銀以每股25元收購,持股增至約六成。 國際投信必須要解決債券基金分流問題,面臨重大虧損,中銀收購進來後立刻面臨減資彌補虧損、要再掏錢增資的問題,為了以證券化方式解決問題,當時中銀也向金管會切結,日後連結資產有損失,投信董事會要負責善後,導致現在兆豐國際投信把雷曼相關資產擔保商業本票(ABCP)損失轉嫁兆豐銀。 兆豐銀工會認為,上百億元的損失都是因為國際投信,但問題是國際投信債券基金部位龐大問題多,即使是當時國際投信經理人的問題,也沒人強迫兆豐銀去收購;收購後要處理結構債問題,也沒有人規定只能證券化,更沒有強迫證券化後兆豐銀還要去當保證機構,導致吃下虧損資產。 過去兆豐銀經營階層曾經因為壓低國際投信收購價,享受掌聲,因為證券化金融創新獲得激賞,不論現在還在不在位,結果也許是始料未及,但是對於股東來說,更重要的是檢討過去一連串決策過程中到底有什麼疏漏,導致次貸風暴爆發,向來穩健的公股行庫災情反較民營機構慘重?且日後是否還會重演?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