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際化」的真與假 ---- 盧世祥
2013/05/26 06:49:50瀏覽210|回應0|推薦0

2013/05/12

一時之間,中國國民黨的黨政要員突然對「國際化」問題關心起來。

馬英九總統在臉書感嘆,近年台灣學生英文能力落後,托福、多益成績輸給南韓、中國等周邊國家。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主張,引進中國中央電視台與香港鳳凰衛視,讓國人收看「優質」的國際新聞;監察院長王建煊立即附和。

中國黨主導 台灣中國化

以國人在英語能力、國際視野的表現,強調台灣國際化的程度落於人後,並非無的放矢。不過,造成這一現狀的,其實正是馬英九、江丙坤這班黨政要員;尤其到今天仍掛著「中國國民」之黨的政客,他們在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等層面,把台灣的一切中國化之後,如今的感慨,既很偽善,也不負責任,形同做賊又喊捉賊。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英文學得沒有別人好?除了英文教學的老問題,關鍵在近年社會受中國化誤導,讓不少年輕人以為只要學習中文,一切OK。這當然是不切實際的幻象,但在中國黨的主導與誤導之下,卻形成台灣許多人的認知,進而表現在外文能力每況愈下。

事實上,中國化不等於國際化,海洋文化的台灣更應強調開放而寬廣的國際觀;如今處於網際網路時代,只通中文顯有不足,特別在追求專業知識、形成寬闊世界觀與國際溝通方面。以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為例,在這個標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知識共享網站,英文現今以四百二十二萬篇的條目居首位,德文、法文、義大利文及荷蘭文都超過一百萬篇;俄羅斯、西班牙、瑞典、波蘭、日本、葡萄牙等語文版,也都比中文的六十九萬篇為多。

褊狹中國化 打擊國際觀

中文不但數量排名在第十位之後,資訊品質也有待提升。在維基百科搜尋人權、全球化、轉型正義、網際網路、貨幣供給等名詞,中文的內容都遠不如英文或主要語文版豐富多元。對年輕世代而言,台灣既不像日本有極為發達的翻譯事業,知識既等同於力量,不論提升知識、見識、溝通、執行力或競爭力,從國際化的角度看,只通中文,顯然不足。

再就通曉或使用外文來說,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老一輩的多桑世代台灣人,戰後雖在中國化的淫威之下,除了母語與中文,大多數還通日文,與戰後世代只憑質量都遜的中文瞭解台灣與世界,其扎實的本土觀與廣闊的國際觀,境界相差常不可以道里計。

中國國民黨黨如其名,總要把台灣全面中國化,馬英九擔任主席後變本加厲。它獨尊中文、摧殘母語的語言政策,導致台灣母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告瀕臨滅絕,年輕人在最需要外文的網路時代反不如人,一個「既不諳母語、外文也退步」的世代,正在成形,以中國化框制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是罪魁禍首。

必須強調,在馬英九所曾服務的蔣經國時代末期,政治強人於逐步民主化過程,猶知以「我是台灣人」的本土化抗拒共產中國,力保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主權獨立,並把中國國民黨台灣化。今天的馬英九,卻反其道而行,試圖把台灣全面中國化,宣稱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台灣獨立」,只剩被極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選項。有徒子徒孫不肖至此,蔣經國地下有知,必難瞑目。眼光短淺而褊狹的中國化,不僅打擊語言多元化與國際觀,在中國政策的外交與國防休兵,都對台灣造成嚴重傷害,其例罄竹難書。

經濟方面最明顯。我國把七成對外投資、四成出口投注中國。相形之下,全球最富有的歐盟(國內生產毛額去年十六.二兆美元,是中國的兩倍)只佔我國對外投資的一%。同樣地,南亞有人口十二億的大國印度,台灣只對它出口一%商品。馬英九上任五年,除了與中國的ECFA,與其他經貿夥伴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一籌莫展,台灣陷入中國胡同,卻無力走向世界。

經濟中國化 台灣陷困境

經濟中國化對台灣後果如何?有識之士曾不斷警告,與中國這種每人所得遠低於我國的國家頻密經貿交流,台灣的就業機會一定流失,薪資所得必遭拉低。果然,「兩岸」交流多年之後的今天,這些警告成真,除了上班族受害,產業淪為微利代工,整體經濟也因上進不足而陷入極大困境。傷害不只經濟層面,中國吸納台灣資金、產業而經濟崛起,已具全面收買台灣的資力,媒體出現為其六四屠殺塗脂抹粉之徒,商界不乏為其搖旗吶喊者,台灣人選總統已受中國左右。

江丙坤提議開放中國電視以濟台灣媒體亂象、增進國際觀,因此只是突出這名黨國高官的錯亂與包藏禍心。中國沒有新聞自由,電子媒體不得民營,開放央視前來,不啻主動為其提供對台灣工作的管道。央視所播出的,當然是為中共黨國服務的內容,中國在國際社會對我全面打壓,央視所形塑的國際觀,只是假國際化之名,把台灣進一步推向中國化的火坑,絕非我們所需要的;江丙坤之議,形同開門揖盜。

台灣媒體國際新聞沒做好,新聞事業責無旁貸,閱聽眾也不能袖手。在傳播市場,包括廣告主在內閱聽眾的選擇決定媒體水準,自應督促媒體增進國際新聞的質與量。另一方面,網路時代的傳播輕易跨越國界,取得優質國際新聞並非難事。全球最好的報紙「紐約時報」、全美最大報紙「華爾街日報」,乃至於英國的BBC、「經濟學人」、美國的「美國之音」,都有質量俱佳、甚至免費的中文新聞資訊可以取得。要提升國際觀,需要講究資訊來源,並扭轉政媒中國化的偏差。(作者盧世祥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767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