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6 15:19:16瀏覽369|回應0|推薦0 | |
黃帝紀年有三種說法 一.民國元年為黃帝紀元4610年。 ◎民國政府採用黃帝紀元的終止。一般認為,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因此黃帝紀元使用至該年11月12日(即1911年12月31日)。黃帝紀元與公元紀元的換算方法:黃帝紀元=公元紀元+2697(年) 所以啊「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這論述 是為了推翻滿清的政治語言 事實上 沒有黃帝 也沒有中華民族 兩者都是建構而成的政治詞彙 所以啊「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不過百來年的歷史而已 *顧頡剛(1893年-1980年)的考證 顧頡剛,中國歷史學家、民俗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之一。顧頡剛成長於晚清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他最早接觸到的時代思想便是戊戌維新思潮。五四以降引進的西方近代科學的懷疑論觀點對於顧頡剛的早年學術活動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催生了一個以顧頡剛爲代表的批判的反傳統的古史辨派。 顧頡剛乃歷代疑古辨僞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反對崇拜帶有深厚儒家色彩的歷史傳統,而且也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實用主義,從一開始就受到維護中國史學正統人士的批評。雖然顧頡剛採用的某些方法和結論值得商榷,但是無庸置疑,他的理論對20世紀的中國史學的産生了深遠影響,這是任何構建新史學理論體系的人所無法迴避的。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近年來的「走出疑古時代」的提倡者對於顧頡剛和古史辨派的攻擊最爲猛烈。 疑古之風與層累地造說
中國傳統的古史系統,在前漢時代已經大致確立,為:盤古開天,經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只是其前段的系統並不十分穩定。中國疑古之風自古即有,惟1904年之後,西洋「中國民族西來說」、「中國古文明西源論」等觀念傳入中國,國人開始思考中國人種與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五四運動開始,疑古風潮大興,傳統的古史系統遭到破壞,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莫過於顧頡剛。1923年,顧氏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中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即層累造成說,顧氏認為傳統古史有三個特點: 第一,「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 第二,「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時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聖君,到〈堯典〉就成為一個「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到孟子時就成為一個孝子的模範。 第三,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狀況。如我們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但可以知道戰國時的東周史。 顧氏又提出推翻信史必須具備的四項標準: (一)、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 (二)、打破地域一統的觀念 (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 (四)、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 顧氏一開疑古之風,學者蜂起跟隨,若將疑古學者分類,概有信古派、疑古派、考古派、釋古派。 軼事
1923年發表「大禹是條蟲」的論點。顧頡剛引《說文》的「禹,蟲也,從禸,象形」及「禸,獸足蹂地也。」,疑禹本是古代神話裡的動物[1]。此一論點受到劉掞藜[2]、胡堇人等人的批評。1940年時,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提出禹的生日可不可考的問題。顧頡剛說:「禹是神話中的人物,有無其人尚不能定,何從考出他的生日來。不過在川西羌人住居的松、理、茂、懋、汶一帶地方,他們習慣以六月六日為禹的生日的。」後來國民政府訂於6月6日為工程師節,當天報紙上刊出陳立夫的一篇演說,說:「大禹治水是我國工程史上的第一件大事,現在禹的生日已由顧頡剛先生考出來了,是6月6日,所以我們就定這一天為『工程師節』。」[3]。後來陳立夫說:「你不是說大禹是條爬蟲,怎麼會有生日!」顧反駁:「你只叫我考證生日,我是根據現有的資料考證出來的,我是從學術考察,不是從爬蟲考察。」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