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方朔:不表態族群 大選的最後裁判 ----《新新聞》
2011/12/19 22:44:57瀏覽220|回應0|推薦0

2011.12.08

媒體操弄赤裸裸 選民各自對號入座

活了那麼多年,陸續接到過許多次政治電話民調,我的原則是一律以「不知道」和「未決定」來回答,我認為政治選擇是我最後的隱私,我無意成為某種立場支持者中的一個數字。我認為像我這種高學歷、高度個人自主的人,一定占了「未決定」者的多數;而且我相信我們這個「未決定」的族群,最後把票投下去,對台灣的選舉一定會造成出人意料之外的後果。

我讚賞「未決定」這個不表態的族群,主要原因是此刻的台灣早已成了太喜歡表態的社會,正因為許多人喜歡表態,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遂成了媒體操弄的一環。就以這次三個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為例:電視辯論的表現、臨場的氣度和所談的內容其實都不重要,各原本立場已定的電視台及它的固定觀眾,祇是將三人的表現用來合理化他們的偏好。

    因此,親綠的「三立」認為蔡最好的達到十一萬一千票,認為馬及宋好的各祇有一萬五千票。挺宋的「年代」電視,宋獲四萬四千多票,蔡有三萬五千票,馬祇有兩萬兩千多票;至於挺馬的「中天」,馬獲三萬八千多票,蔡祇有一萬七百多票,宋更少到祇有九千多票。

    一場辯論會,各立場已定的電視台及它的觀眾,祇是立場先行,根據立場而判定孰優孰劣,並不理會偏好的候選人所說的是否事實,所引的數據是否正確,而祇是立場即決定了一切。當政治的分眾已分到如此反客觀的程度,如此的塑造民意,這種辯論會已注定愈辯愈不明,它辯來是有什麼意義?

媒體顏色分明 各說各話

近代學者指出,媒體不會因為愈發達而愈促進社會的溝通,媒體愈發達祇會促進人的分群相聚,黨同伐異,三家電視台挺綠挺宋挺馬,對一場辯論會即南轅北轍到這樣程度,台灣的民調還有什麼是公正可信的?在平面媒體上,由於並無挺宋的,而挺綠的報紙並沒有做辯後民調,因此辯後民調都是挺藍的,它們的問題意識也都是國民黨,而不會去質問對馬英九不利的問題。當媒體已變成各為其主的文宣外圍,它們所做的辯後民調當然也多少都讓人起疑。

就以最挺馬的《聯合報》為例,在辯論後它的調查是馬三九%,蔡祇有二五%,宋為十五%,照這個邏輯,辯論後馬的行情應該大漲才是,但一個星期前馬蔡宋的支持率還是四一:三五:一,未表態者十四%,辯論後的支持率已變成三九:三二:一,未表態者已增為十七%,馬的辯論表現,該報民調認為最好,怎麼辯論後,馬的支持率反而會下降二%呢?這不正表示該報認為馬的辯論表現最好的民調做錯了!

至於台北《中國時報》辯論後的民調,認為馬最好的為三一七%,認為蔡最好的為二九八%,認為宋最好的達十三六%,而辯論後三人的支持率則是三九九%:三二六%:八九%,沒有表態的高達十八六%。

如果挺綠的報紙也做辯後民調,我相信其結果一定很不一樣,如果有挺宋報紙,它的結果可能更精采了。選民對候選人有偏好,這乃人之常情,但媒體做為一個社會公器,至少要保持公正的批判,和各候選人等距的關係,標準不能因人而異。台灣的電視及平面媒體若要公正無私,顯然還有極長的路要走。

期許公正分明 不憑印象

《新新聞》以前在黃金時代時,都以公正自期,並建立了一個品牌,凡重大事務,人們就想知道「看《新新聞》怎麼說」,《新新聞》對媒體界相當程度扮演起中流砥柱的角色,像這次電視辯論,《新新聞》一定調整自己的作業時間和日報同步。一定也有辯後民調,但不會祇是印象民調,而會針對各候選人重大的優缺點找出幾點來做為民調的參考指標,如此即可彌補印象民調之不足。

這次《新新聞》重新出發,也希望對這次大選做出貢獻。祇是因為作業的限制,《新新聞》的選後民調已遲了,選民的判斷已隨著平面媒體給予他們的印象而固定化。這種限制使得《新新聞》的辯後民調和其他挺藍報紙並無本質上的差別。不過《新新聞》的辯後民調,在問到現在就投票時「你會投給誰」,尚未決定的達十二.七%,不知道的達十四.八%,兩者相加高達二七.五 ,問到這次選舉會不會投票時,肯定會去投票的祇有六八.一%,而肯定宋楚瑜表現的亦分別為十四五%。

拋開名嘴心態 再談政治

綜合各平面媒體的辯後民調,我的結論是:

()這次大選,雖然政黨及候選人每天都像賽馬般競爭著民調的領先,但未表態的選民,聯合報民調達十七%,中國時報民調達十八六%,《新新聞》民調更高達二七.五%。未表態選民這個族群,已成了足以真正決定選舉結果的一群人。這麼重要的選舉,為何到了現在還有那麼多人拒絕表態,肯定會去投票的也低到祇有六八.一%,這實在足以讓三個候選人警惕。

這次選舉是台灣負面競選術最厲害的一次,造謠政府,永無休止的「勾勾纏」,都把這次大選的水準降到了縣市議員選舉的級數。搞負面競選術的人自己可能很得意,但卻可能挫折掉選民的熱情,甚至引起憤怒,這些訊息值得三個候選人警惕。我觀察台灣的選舉多年,愈是這樣的選舉,投票出來的結果愈可能跌破所有人的眼鏡,三個候選人能不慎哉!

()近年來,台灣電視名嘴當道,名嘴有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思考方法,他們不喜歡大問題,談大問題節目就無人看,一定要找對立的小問題,到處牽拖,猛翻舊帳,在別人的語言和行為裡吹毛求疵和鑽縫隙才會有觀眾。這種名嘴文化積久成了習慣,已逐漸影響到政黨及政治人物,使得政治人物愈來愈像名嘴。這次大選負面競選術搞得那麼厲害,可以說即是名嘴文化的複製。以名嘴的方式談政治,怎麼會是個好政治?如何擺脫名嘴文化的影響,恢復政治人物談政治應有的水準及高度,應當是政治人物,特別是候選人應該有自覺。

()在這次三人辯論會上,我的良知告訴我,宋楚瑜才是表現得最好的一個。由於兩大夾一小,宋的當選機率最小,但我們總不能因為他的當選機率小,就忽視了他表現最好的事實。這次宋楚瑜表現最好,可以想像的是他第二次必也如是,如此一來,投宋的選民就會被固定,根據各項民調,投宋的選民當可在十二%至十六%之間。如此的高比率,宋將注定成為這場選舉的關鍵人,親民黨也可能成為關鍵的第三黨。

2008年大選,是台灣祈求改變的一年,那次選舉也是有熱情的一次選舉,但那種熱情已真的滅了,這是我最感慨的!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94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