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肯亞詐騙案的人權保護與兩岸司法協議解析
2016/04/18 10:26:47瀏覽144|回應0|推薦0

2016-04-14林梓恆、小姓殺手

48日,有八名台灣人因為一件電話詐欺案件,被肯亞政府遣送中國,引起輿論一片嘩然,而至本文完成前,已陸續由肯亞政府遣返三批共計四十五人至中國接受審判,由於報載其中有二十三人是在肯亞政府宣判無罪後才遣送中國,更是讓人質疑台灣人在國外的人權保障問題。2012年即簽署的「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在此事所扮演的角色,亦值得探究。

有關肯亞政府宣判無罪後仍把人送到中國一事,依法務部提出的說明表示,肯亞政府所審判的部分是針對無照經營電信業無照使用電信設備組織犯罪三項罪名,而中國則因為偵辦詐騙案件,將人帶回中國。以下可由三點進行觀察:一、中國是否有權力把台灣人直接帶回去中國審判?二、台灣針對上述人士有沒有管轄或是介入的權利?三、兩岸司法協議的角色何在?此外,2011年時菲律賓將台灣人遣送中國一案中的法律爭議,也是值得與本案相互對照的案件。

最終筆者想指出問題的根源,恐怕不是這些法律爭議而已,而是更深層的政治問題。

一、國際管轄與中國、台灣之管轄權

首先必須說明清楚,不考慮個別案件,台灣人在海外犯罪時,確實有可能被遣送中國(也可能遣送美國、日本或任何一個國家)。從國際法的觀點來看,各國的管轄權間,本來就有重疊的可能(管轄競合)。例如本次事件中肯亞是行為地,在該國領域內確實有審判的權利。至於中國方面是依被害人所在地,主張被害人國籍管轄,這一點我們會在下面說明。至於台灣方面,也可能主張國籍管轄原則來處理本案。因此,本次事件中,確實有遣送中國的可能性,問題在於這個遣送行為是否合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關於審判權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在這次事件中,除非認知台灣人也是中國公民,不然不會以本條做為依據(當然,中國方面應該認為台灣人是叛亂地區的中國人,所以可以使用這個條文)。

就算不是用上面的條文,另一個條文仍可能是中國方面可以主張的管轄依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以這次的電信詐騙來說,依據中國司法機關於2011年的解釋:「以電信詐騙方式涉嫌犯刑法第266條詐騙罪,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電信詐騙涉案金額達三萬元人民幣及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電信詐欺因為法定刑在三年以上,中國方面應該是引用上開條文做為依據,認為電信詐騙事件的被害人包含中國人,主張對於在肯亞的犯罪嫌疑人,也有審判的權利。

至於台灣,依目前在台灣適用的中華民國刑法(請不要戰華獨台獨,作者只是引用法律的名稱),電話詐欺屬於刑法之加重詐欺罪,刑度為一年以上七年以下,依中華民國刑法第七條的規定:「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第五條與第六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詐欺並不是刑法第五條與第六條的內容,再考慮刑度,台灣對於這個事件可能是沒有管轄權的。?此乃混淆實體法與程序法之規範

二、兩岸司法互助協議的影響

由於中國政府與台灣的治理當局間,目前簽署有兩岸司法互助協議,這個協議在本次事件中,也被立法委員質疑效果何在,因此我們稍微看一下本協議中,關於犯罪嫌疑人的遣送規定:

1.「雙方同意依循人道、安全、迅速、便利原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海運或空運直航方式,遣返刑事犯、刑事嫌疑犯,並於交接時移交有關卷證(證據)、簽署交接書。」

2.「受請求方已對遣返對象進行司法程序者,得於程序終結後遣返。」

3.「受請求方認為有重大關切利益等特殊情形者,得視情決定遣返。」

4.「非經受請求方同意,請求方不得對遣返對象追訴遣返請求以外的行為。」

由協議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確實可以向中國請求遣返台籍人士,但是上列的第三點中提到,「若有重大關切利益者得視情決定」,因此,縱然中國受請求遣返這些台灣人,中國仍然可視情況決定是否遣返,決定權仍然在中國手上。

三、國際管轄競合的處理與回顧(2011年菲律賓遣返台灣人予中國案)

雖然中國方面有主張管轄的可能性,但國際法決定管轄競合衝突,仍然有判斷的原則,首先要衡量主張國家與案件間是否有足夠密切關係;接著必須考量妥協、相互尊重與比例原則等,決定最終的管轄結果。

事實上,在2011年時就曾發生菲律賓政府將我國籍嫌犯交付中國的案例,共計十四名台灣人因為涉入跨國詐騙案遭菲律賓逮捕,在中國要求下,菲律賓政府將台灣人遣送中國,引發爭議(最後透過《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與協商,我國籍嫌犯才被遣返回台)。針對該案,當時即有學者認為基於中國與台灣間的政治問題,處理此種紛爭必須十分謹慎,而依照國際慣例,在該案之前,從未發生將我國籍國民遣返中國的先例,因此綜合考量下,菲律賓的行為明顯違反歷來慣例,對於相互尊重與比例原則等並未審慎考量。

如果對照本次肯亞遣返台灣人予中國的事件,確實,只看各國條文,肯亞遣送人給中國,有其根據。但是從中國與台灣在國際上互相不隸屬的現實,以及存在政治問題的前提來看,將台灣人遣送予中國,也可能發生跟菲律賓政府相同,未審慎相互尊重與比例原則的狀況。

這麼好的地方,怎麼會有那種事情呢?

四、真正的問題所在

筆者認為本次事件真正凸顯的,與其說是國際管轄的問題,毋寧說是將台灣的國家定位與主權問題完全暴露出來,台灣人在海外面臨的困境與欠缺保障也更加明顯,重點在於我們要不要開始認真面對這個困境。

2011年菲律賓將台灣人遣送中國時,根據之一就是基於「一中政策」,將台灣人視為擁有中國國籍,當時即有學者警告未來此種狀況可能一再發生,甚至形成慣例,對於台灣主權造成嚴重傷害。如今,肯亞再次將台灣人遣送中國,更凸顯出所謂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無論我們如何表明台灣與中國的差異,只要我們依然持著印有China的身分證明文件行走世界,現實上台灣也被視為中國的一部分,那我們就有可能被視之為中國人,當發生司法案件時,中國政府即可基於這個現實大聲說話,主張「依法規定」將我們這些「中國人」遣送祖國,外國政府對此當然也毫無置喙餘地。我們可能悲哀地成為沒有保障的孤兒,甚至難以踏上返家的漫漫長路。

回過頭檢視兩岸司法互助協議,更可以看出這個困境與現況的荒謬。縱然依該協議,台灣可以主張遣返台灣人回台灣,但現實上我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協議」,透過「協議」請中國讓這些台灣人可以回家。但就如同台灣也可以靠協議,請求遣返手持中國公民身分證的十大通緝要犯陳由豪回台,如果中國可以讓陳由豪在祖國逍遙過日子,那麼中國要不要讓這些台灣人回家也自然有其決定權,所謂「協議」到底對不對等,到底誰有決定權,無須多言,非常明白。

更迫切的危機,在於當台灣當局繼續用「一中框架」下的兩岸司法互助協議,做為與中國溝通的管道,而中國也如同在菲律賓或肯亞一般,繼續在世界各地用同樣方式,依照一中原則,將台灣人遣送中國,再由台灣與中國雙方在內國的框架下協議,久而久之將更確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現實台灣的主權將受到重大傷害,台灣人在世界各地應受的保障也將蕩然無存。或許這樣的政治問題,才是在這次事件中,我們該開始思考與面對的難題。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361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