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章立凡:近代以來三場“國進民退”的歷史教訓(4)
2010/02/10 06:34:26瀏覽455|回應0|推薦0

    國有企業中的國家股,理論上屬於全民所有,全體人民皆為股東,卻從來未見國企給人民股東分紅。2008年開始實施的“還利於民”新政,要求國企盈餘繳庫,據《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實際繳庫金額僅占GDP0.2%,大部分的盈餘仍保留在國企。包括三家石油公司、三家電信公司與兩家電力公司在內的大型國企,今年的獲利比去年金融海嘯前增長30%,企業總部富麗堂皇,員工平均薪資較私人企業高出82%。今年某石油企業斥資20億團購商品房,更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

    在關注山西民營小煤礦重組的同時,最近的黑龍江國有煤礦瓦斯爆炸慘劇也在向人們昭示,國企的管理未必安全。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朱小黃認為,建行中小企業業務相對於大型企業業務綜合收益更好,達到了大型客戶的2.8倍。從戰略上來看,把中小企業業務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發展業務是非常有道理的。”

    要解決當前最迫切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至少還有兩件事可做:一、作為對納稅人的回報,政府可直接出資設立非營利性質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以涵養扶植稅源;二、在網上金融監控已十分發達的今天,銀行應開闢針對中小企業的便捷通道,調整融資門檻,簡化審貸手續,增加抵押籌碼,允許以有效訂單、期票等票據作為貼現手段,解決企業短期流動資金困難。

    中國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重稅之國,“竭澤而漁,而明年無魚”,稅務部門長年鞭打瘦牛,而對退稅則一向不大積極。取消重複徵稅、依法退稅,適當減免稅收,都是對中小企業最切實的扶持。至於科技創新、改造等專項資金支持,只有清除積弊打破潛規則,支援才能落到實處。     

五、對“國進民退”的四點思考

1.壟斷特權有悖社會公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國長期處於中央集權的封建體制之下,歷代王朝都奉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市民社會成長緩慢。中國帝王與歐洲君主的不同之處,是缺乏社會契約觀念,從來不尊重私有財產,不僅徵稅抽捐從來沒商量,抄家奪產也很隨意。從清末“官督商辦”到民國的“國營為中心”,再到共和國的“對資改造”,國家壟斷的慣性思維一直持續至今。

    謀求社會穩定,說到底在於社會資源和財富分配的相對公平。隨著商品經濟的逐漸發達,這套“取之於民,用之於官”的統治模式,與國人日益覺醒的權利意識發生了衝突;失去彈性的政治體制,最終令革命在與改良的賽跑中一舉奪標,導致了滿清王朝和國民黨政權的傾覆。中國近代以來幾次的“國進民退”造成的社會動盪,都與壟斷特權息息相關。1999年蘇共亡党十周年祭日時,俄共中央委員會主席久加諾夫曾尖銳地指出,蘇聯解體、蘇共亡党的根本原因在於“三個壟斷”:“意識形態壟斷,大搞一言堂;權力壟斷,大搞政治暴力;利益壟斷,大搞特權”。

    縱觀60年來的財富分配,30貧富”,結果是均貧而未富,未實現“共同富裕”的承諾;30貧富”,提倡一部分人先富,如今卻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在“一大二公”名義下化公為私,操作上比分散型侵吞更加便捷高效。利益集團靠體制壟斷資源坐大後,反過來裹挾政府,與民爭利,贏家通吃,明顯違背社會公正原則。

2.立法自壞無法取信於民

    前三場“國進民退”,都源於政府的急功近利,在經濟政策上來回切換:清政府在鐵路民營政策上失信於民,國民政府利用戰時體制,扶植官僚資本,打壓民營資本;50年代不顧《共同綱領》的承諾,迅速吃掉全部民營資本。近代經濟的幾度輪回,都造成了社會成本的重複支出。今天,當有人為山西“煤老闆”的覆滅叫好時,卻沒有意識到社會“仇富”心理所痛恨的資本“二次原罪”,是以法制不健全和政策朝令夕改為背景的;同時需要指出,地方政府的“國有化”政策,正在挑戰《物權法》和憲法。

    這種以政策對抗法律的舉措,60年來已出現過多次,給政治、經濟造成了無數折騰。“文革”結束後,憑著黨政部門的政策檔,將公私合營企業變國營企業的“文革戰果”保留下來,卻留下嚴重後遺症:私股股權轉為國有股權的法律程式並未完成,企業由公私合營轉為國營缺乏合法性。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和民營企業的崛起,對私營經濟和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條款相繼寫入憲法,《物權法》也於2007年公佈實施。但就原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產權而言,對公民財產權利的保護,仍存在法理邏輯和司法實踐上的悖論。

    就國家對公民的傷害作出賠償,在法制國家負責任的政府中多有先例。立法自壞,則無以取信天下,不僅政府自貶信用,法律尊嚴盡失,也導致了企業家對長期穩定發展缺乏信心,相率以短期行為謀利。

3.經濟民主與政治民主同等重要

    1944年毛澤東在會見中外記者團時指出,中國的缺點就是缺乏民主。他還提出了“經濟民主”的概念:“經濟民主,就是經濟制度要不是妨礙廣大人民的生產、交換與消費的發展,而是促進其發展的。”遺憾的是,毛澤東在執政以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舉措,違背了這種“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造成了“大躍進”的經濟災難和幾千萬人餓死的大饑荒。

    回顧30年來經濟改革的得失,在承認成就的同時也須看到,經濟改革從一開始就沒有建立公平健全的金融稅收體制及配套的監督機制:國家壟斷了金融管道,國企、民企融資待遇不平等;納稅人有納稅的義務而無對等的權利,政府出臺稅收政策不與納稅人商量,一味予取予求;國庫充裕之後,官員福利與職務消費水漲船高,納稅人無權監督;權力尋租下的官商勾結,形成特殊利益集團侵佔公眾權益……。沒有政治民主,也不會有經濟民主。沒有經濟民主的國家資本主義,其後果往往是化大公為大私。人民是否有權監督政府,不僅是經濟體制問題,更是政治體制問題。

4.“國進民退”違反科學發展觀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清末以來的三場“國進民退”,第一場是“鐵路國有”的招牌下,僅在局部地區推行,卻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場是在“天下為公”牌坊下,以國營工業為中心推行戰時經濟體制,最終拖垮了自己;第三場在“一大二公”的名義下,將國民經濟拖到了崩潰邊緣,延遲了中國的現代化。三場“國進民退”的後果都不佳,其後也都會出現時間、規模不等的“民進國退”,並帶來經濟增長。歷史已經證明:“國進民退”沒有可持續性,“民進國退”才是人間正道。

    52年前,張奚若先生曾批評過黨政工作中的“四大偏差:“第一是好大喜功,總誤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大,不管人民的生活和消費者的需要如何,只要組織規模大才過癮。第二是急功近利,表現為強調速成,把長遠的事情用速成的辦法去做。第三是鄙視既往,許多人忽視了歷史因素,一切都搬用洋教條,把歷史遺留下來的許多東西看作封建,都要打倒。第四是迷信將來,認為將來一切都是好的,都是等速發展的。”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本身就是大歷史的一部分。遮罩歷史,只許講成績不許講錯誤,既違背實事求是傳統,也違反科學發展觀。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實為60年來官場之積弊;鄙視既往,不知慎終追遠,就沒有將來可言。

    覆轍不可重蹈,民富才能國強,獨大未必為公。鑒諸本國和世界各國經驗,國營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利潤率都不如民營。如果不對當前“國進民退”的勢頭加以遏制,勢必影響到中國日後的產業結構和經濟走勢,不利於長期穩定發展。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國企與民企的發展關係,對壟斷型企業實施分割改造,逐步推行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重點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之道。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76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