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24 15:57:21瀏覽347|回應0|推薦0 | |
2015-10-23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是台灣光復70週年,中共大張旗鼓的紀念與慶祝,從25日開始,中央電視台將播出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1945」,共有6集。但是反觀台灣,對於光復卻是興趣缺缺,許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節。為何這個與台灣息息相關的日子,台灣人如此冷感? 一、中共藉由慶祝光復證明統一台灣具正當性 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中共不但積極慶祝,還在9月3日於天安門廣場舉辦盛大閱兵。基本上,二次大戰的戰勝國共有五個,包括英、美、法都沒有舉行大規模閱兵,普丁舉行閱兵至少還師出有名,習近平閱兵則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因為抗戰是國民政府打的,是中華民國國軍的功勞。 所以,習近平為了讓這場閱兵具有正當性,就必須證明共軍在抗戰中是「中流砥柱」;為了證明此點,自己說不夠說服力,必須找國民黨的人來背書,這個人就是國民黨前榮譽主席連戰。因此,雖然在日本戰敗的投降書中,代表中國簽名的是中華民國,但今天中共已經完全接收了對日抗戰的果實。由於台灣歸還中國也是抗戰勝利的成果之一,因此中共積極紀念台灣光復的意義也在於宣示,1945年,台灣雖然歸還給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於1971年已經完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所以台灣歸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名正言順。這使得中共統一台灣不但具有正當性,如果使用武力,國際社會也不應置喙。 1945年10月25日,依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規定,命令在中國、臺灣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向蔣介石投降,地點就在臺北公會堂。由此可見,如果中共紀念台灣光復只是為了增加統一台灣的正當性,自然引發台灣民眾的警覺。加上台灣目前的主流民意是維持現狀,根據政大選研中心2014年的民調顯示,支持統一的民意多年來都在10%以下,這使得台灣人對於紀念台灣光復這件事的動機不足。 二、中共完全罔顧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今年元旦,我駐美代表處在雙橡園舉行升旗典禮,消息曝光後美國沒有太多反應,直到4天後才表達不認同的立場,顯然是受到北京的壓力所致。包括5、6、7三日,國務院都對此發言,8日AIT更直接在台灣說明,顯見北京的壓力甚大。北京對於台灣的外交打壓,一向是台灣人最厭惡的,此事再添一樁。此外,也顯示北京對於「中華民國」四個字,仍是「零容忍」。這幾年,台灣許多人提出試圖解決兩岸政治問題的想法,例如「一中三憲」、「大屋頂中國」、「大一中架構」,其中的交集,就是希望大陸能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因為這是事實;讓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也能分享「中國」這個概念,進而使得台灣人產生對中國的認同,甚至自認為是「中國人」。基本上這是朝向「統合」的方向發展。 但時至今日,這些想法都是緣木求魚。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具有絕對的排他性與壟斷性,就只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獨享。沈呂巡是清末名臣沈葆楨、林則徐的後人,是外省第二代,與中國的關係深厚,沒有台獨的疑慮,應該是北京拉攏的對象。但他在美國升起中華民國國旗,表達對中華民國的效忠與熱愛,就是「政治不正確」,就成了與中共的「敵我矛盾」。 台灣許多人認為,中華民國這四個字從英文來說至少還有「China」,大陸應該支持。如果連民進黨都接受,但中共卻持續打壓,只會逼著綠營回去搞台獨,建立台灣共和國。最後,連九二共識都會被質疑。但北京卻認為,馬政府所謂「一中各表」其實是兩國論的陽謀,所謂「堅持中華民國」也只是台獨的借殼上市。 誠如前述,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但中共的所有紀念活動卻完全不提中華民國這四個字,也不提國民政府,充其量只提國民黨。如果中共要把抗戰的成果「整碗捧去」,完全不給中華民國分享的空間,那台灣人心裏想:乾脆把抗戰全部送給你算了。根據政大選研中心2014年的民調顯示,現在台灣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已經高達六成,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只有3.3%。原本抗戰對於台灣人來說就覺得距離遙遠,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當李登輝在8月接受日媒訪問時說,二戰期間的台灣人是「日本人」,並「為了祖國而戰」,還指出「70年前,台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既然是同一個國家,台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中共當然是嚴詞批評,但李登輝能振振有詞的提出這些言論,台灣一般民眾好像也不以為意,難道中共不是背後的幫凶嗎? 因此,當連戰9月1日與習近平見面時表示,針對抗戰歷史他支持兩岸應「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其實這對一般台灣人來說根本無感。馬政府為了紀念抗戰,7月4日在新竹湖口基地舉行「國防戰力展示」,邀請134位參加過抗戰、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老兵參加;共有國軍各型戰機64架、車輛294部、官兵3,858人參演。馬英九擔任大閱官,這是他就任以來最大規模的閱兵活動。但這種活動在10年之後,恐怕不會舉辦了。 三、台灣過於親日的社會氛圍 台灣人對抗戰覺得無感,反之社會卻瀰漫一股「親日」氛圍,台灣人對日本充滿了好感。近年來的民調都顯示,台灣人認為日本是最友好的國家。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台灣捐款達200億日圓是世界第一,而且超過其他93個國家捐款之總額。2014年,台灣前往日本旅遊人數是282萬,世界第一;台灣人還拍出一部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電影《KANO》,是全台第三大賣座片,前二部是洋片。更不要說台灣人多喜歡日本的料理、文化、影劇、美景。 很多人認為這是日本殖民50年的「遺毒」,但日治有褒有貶,加上有此經驗者大多年事已高,恐非主因。有人歸咎是2000年後民進黨的親日教育,但別忘了從1949年到2000年為止,國民黨可是徹底貫徹長達51年的反日教育,現在35歲以上的人都經歷過「梅花」、「八百壯士」等電影的洗禮。 真正的原因,恐怕還是台灣人對於日本所產生的一種「仰慕」。台灣人希望自己處事能夠嚴謹負責、敬業盡職、關注細節、講究誠信、謙虛有禮、守序守時;希望台灣產品能品質精良、講究美學與設計精巧;希望台灣社會能重視服務、著重規劃、環境乾淨、便利安全、內斂低調。這些希望,台灣有些還做不到位,但這個「台灣夢」卻能在日本獲得體驗。甚至台灣人發現這些「美好」,早在日治時期就已落實,因此《KANO》這部電影滿足了大家的重溫舊夢。 由此可見,柯文哲在2015年1月20日接受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雙月刊專訪時表示,「被殖民的時間愈長就愈先進」,反應台灣這種後殖民社會對於日本統治的正面評價。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時郝柏村批評柯文哲的祖父是「皇民」,連戰批評柯文哲是「青山文哲」,顯示郝與連把「親日」,視為柯選舉的罩門,但他的選情不但未受影響,反而高票當選。因此,當多數台灣人對日本感到友好與親近,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感到褒多餘貶時,台灣逐漸缺乏紀念光復的土壤與氛圍,台灣人自然對光復節感到冷漠。 特別的是,台灣人對於日本的欣賞,對於殖民統治的正面看待,不是政府推動,而是「由下而上」的社會反應。相對來說,北京迄今仍相信「由上而下」的方式「教育台灣人民」,例如透過「連習會」、「朱習會」等這種政治場合。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所發表的對台四點意見中所提到:「臺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特定的心態。我們完全理解臺灣同胞的心情」,希望這不是一句空話,否則兩岸的民心只會越走越遠。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