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三通未讓業者獲利 就是失職 ---- 前交通部長蔡堆
2009/01/19 17:19:59瀏覽331|回應0|推薦0

 

2009-01-18  記者 鄒景雯   星期專訪/前交通部長蔡堆

    馬政府推出愛台十二項建設以擴大內需,前交通部長蔡堆受訪指出,有心還要有力,能否快速產生乘數效應,執行力非常重要,他建議,前政府規劃評估中的案子在可行性上會比新建設更具實益,不應該有新舊政府之別。蔡堆同時直言,大三通沒有對台產生經濟效果,當前的談判模式是很大的問題,新政府犯了先開價的談判大忌,因此注定輸局。談判未讓我方業者獲利,就是失職,必須檢討。

 

記者問1馬政府正在推動以公共建設來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景氣,能否請你以過來人、專業     的角度,評析他們的成績單?

蔡堆答:由擴大內需來帶動經濟成長,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方向,問題在你的項目以及時效,計畫執行愈快的乘數效應是愈好的,例如公共建設,若是去買土地,就沒有太多的乘數效應,若錢投入在蓋公路、實體建築,這些是確實有用的,例如從建築本身就會有營造廠、工人、原物料工廠等等效益,產生的乘數效應就很大。新政府現在號稱要比過去投資更多,則還要看執行力如何?八個月來,我們檢視它的腳步有沒有更快?如果確實執行得更快,那麼同樣的錢產生的乘數效應就更大,反之如果今天編的錢沒有投入到有乘數效應的地方,或者速度很慢,則結果就值得檢討。

    我觀察這幾個月,剛開始馬政府讓人感覺到很積極,但是從結果論來講,幾個重大的建設到底是加速了或延宕了?由於都是老同事,我不便點那個建設,但是社會大眾都很清楚,我們留給新政府這麼多未完成的工程,這些工程是比以前我們在時更超前?或是造成很大的落後?同樣的執行人員,只是政務官換了,其他人都沒動,新政府也要求要積極,但結果卻是落後,這時你就要去思考為什麼?是不是中間哪個環節鬆掉了?

 

記者問2你認為這是心態問題?也就是前任留下來的我不信任,要重新檢查後才認可;或是能力問題?也就是兵隨將轉,將不行,兵當然癱在那裡!

蔡堆答:沒錯!這個部份要由社會大眾去檢視,我只是觀察出有心,是不是還要有力,若有心卻無力,則效果會打折扣,這些錢還是借貸來的,還要還本付息,將來第二代、第三代怎麼辦?公共建設這一塊,從經濟面來講是有效的,尤其現在國民黨在國會是絕對多數,在預算、法案上,比以前都好處理多了,但是如何讓政務體系換了,事務官都是原班人馬的情況下,使其不退化、行動品質更好,這恐怕是還要努力的地方。

 

記者問3你剛才提到新政府對舊的建設執行進度落後,但現在為擴大內需又動輒幾百億搞新的建設,這部份你的看法是?

蔡堆答:五二○退休後,我連老同事都不太敢連絡,現在有一種很不好的氛圍,明明這些人是好朋友,但若有所來往探望,不同的來源就會傳出不同的話,因此這些局長我現在連電話都不打。因此你提到新的建設,我不太敢去批評,但是我覺得應該從制度面來看這件事情,任何一個建設案,即使你有錢,都不可能憑空開始,你都要做先期作業,包括可行性評估、先期規劃,大案子還有環評問題,這些如果都沒有做,絕對是動不了的。例如要建一條快速公路,路在哪裡?你要挑,這不是一天兩天,可能是一年兩年,接著要做環評、規劃、設計,都需要時間,但是仍有可為,因為在舊政府時期已經有很多規劃的案子,或者認為這些公共建設是應該做的,事務官們都清楚,這時就不該去分舊政府、新政府或派系,畢竟這些建設還是留在台灣嘛,這時就應該去檢視舊政府時期規劃的案子,這些也都是應地方之需要,這些案子會比突然一個新案的可行性高一些。

    如果我理解得沒錯,他們還是會就已經在做先期規劃的案子優先,在我任內時已經發現,該做的事實在太多了,但是預算給的非常緊,例如你要做十年五千億的大建設,但預算只能籌到一千億,規模只有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已經備有一個可行案子在,當然就先按此處理。不過其中也要考慮預算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城鄉差距要縮小的問題。公共建設在過去幾年,我們大致發展兩塊,一個是捷運系統,這是一個大量運輸的系統,也是一個省能源的系統,但是它最大的麻煩是需要的錢是最多的,不過效益則是長遠的。第二個是公路,現在西岸高速公路已經差不多了,但還是有些瓶頸,例如西濱快,從八里往南到台南縣,再到高雄縣,中間有幾段因某些因素如抗爭、環評而未銜接,雖有替代道路,仍會影響上路率與效益,那時我們已經在積極處理,但因預算問題卡住了,這些他們應該還是要繼續做。我要強調的是,新政府要注意預期的經濟成長效益能不能出來?以及城鄉能否公平性的問題?不能偏厚某個縣市,真正需要連接的地方沒有連接,這就會漏失掉。

 

記者問4三通是交通部的重要業務,把中國杯葛的因素先放一邊,從當初你們的規劃內容,比對現在馬政府付諸實施後,對台的預期經濟效益卻沒有出來,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是談判無能的因素?或者其他?

蔡堆答:你已經點出問題了!三通就像人走路,我並不是政治意識掛帥,為什麼從李前總統、陳總統到馬總統,三通一直都有不同的爭議?這表示這個政策必然有得有失,而談判與執行就要去想辦法得最多、失最少,對岸同樣很清楚,他要得最多、失最少,這中間不是零和,有個處理的空間,這就是談判的核心。舊政府時代,針對三通談判,我們是非常負責、謹慎地在執行,真的可以妥協的我們也接受,若評估認為不需要急於一時的,我們絕不躁進,現階段的一些東西,其實在舊政府時代兩邊都有一些共識了,只是因為對岸的政治因素沒有執行而已。七月四日首航之前,他們就已經簽字了,所以你可以預期到,事務官階層早就談好,這也沒什麼好隱瞞的。但是反過頭來看直航實施後,大家都感覺到Something wrong與一般社會大眾期待三通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至少給台灣某些活水,似乎沒有發生,這其實是配套的問題。例如空運,這分兩塊,一個是貨,一個是人,人的問題很清楚,現在是去的多,來的少,去的多是因為觀光以及台商往返兩岸,台商早就存在,過去是經港澳前去,現在可能會有增加的因素是,如以前去北京要好幾天,現在從松山走幾個小時就到,時間效益會出來,但是這樣的結果會不會就造成台商往返兩地更增加,台灣人前往觀光更增加?

    還有,硬要說台灣開放幾個點,對方要開放幾個點,其實這些在談的過程中可更細膩、彈性一點,應可以對台灣航運界、商業界更有好處。這一塊現在好像也是對方觀光客來的少。之所以如此,我們當然知道原因是觀光客他們根本沒有放,最近觀光局賴局長講要趕快跟對方談增加開放的省份,這點我覺得還不是問題核心。主要在他們組團的方式,他們的旅行社都是國營的,例如每個省、每個市只有一個,而中央給的配額譬如一天三十人,他就這麼做了,你要大量增加,除非他們的中央給他們十倍的配額,他就會去招了,沒做到十倍,量也會出來,現在中央配額沒增加,他們再怎麼組,量也不會多,搭航班的也就會少。另外一個,人同此心,台灣人旅遊或台商首選一定是台灣的航班,因此從統計數字可以看出來,台灣航空公司的載客率永遠比對方的高,在這種情況下,他怎麼可能開放讓我們的航空公司飛得多?最近上海不就發生我們的春節航班被減班的事情,這是一個相對量的問題,你台灣航空公司吸收的多,對方航空公司就會吸收少。因此可以預期,我們航空公司未來要熱門的點、熱門的時段增加,會有事實上的困難。貨的部份,前年中國與美國修了航約,美國航空公司攬貨與載貨量更為增加,例如從廣州或上海回美國,美國公司佔盡便宜,現在仍然不許轉機貨來,即使轉機貨來,台灣航空公司恐怕仍然很辛苦,除非你有個非常優惠的費率,或是更好的package,否則大家會搶時間,上海飛洛杉磯,比到台北再轉洛杉磯,有它先天上的盲點。但是現在這塊沒有出來,因為轉機貨根本不准嘛!如果這一塊能夠讓台灣航空公司可以承攬,多多少少是會有幫助的。

 

記者問5我在採訪時曾經問過先生,政府的三通談判,客運的延遠權沒有,貨運的攬貨權也沒有,根本是空包彈,他說因為是包機,所以沒有延遠權,還反問攬貨權怎麼沒有,他搞不清楚攬貨權與貨運包機的區別,這是滿離譜的。你對政府與中國談判有何提醒與忠告?

蔡堆答︰談判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談判不會你死我活,你不會得到最多,也不會失去最少,但是談判有個忌諱,你絕對不能先開價,先開價你就輸了,談判入門第一句話就是你不能把底牌掀出來,你有沒有發現,這幾次談判都是政府先開價?我從電信總局副局長與美國談判電信業務開放、民航局長去談Opensky,美國人談判是最討厭的,當年我們的前輩去談農產品,談得怎麼樣大家都心裡有數,但是電信,我談到最後,你要來,我歡迎你,但絕對沒有大甜頭,當時要配合大哥大開放,今天美商AT&T最多與遠傳合作,絕不會讓你全吃,或是把台灣市場打爛掉。航空談判,當時與美國人談開放境空,我跟他們熬到清晨兩點,對方最後熬不下去,到今天為止,我們只開放桃園、高雄兩個機場給他們,他則開放全美國所有的機場,只要是國際機場,他不能拒絕台灣航空公司的航班,班次他也不能有異議。甚至我們的航空公司要飛到其他地方的延遠權,都沒有問題。

    中國當然會有他們的考慮,對方的航空公司這幾年雖有成長,但與華航、長榮比,還是有點辛苦,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去爭取最大利益、最小之弊,這是談判過程要去拿捏的。這時談判的指導原則必須讓去談判的人得到充分的信任,讓專業的人確實可做某些主張,而不是不管怎麼樣就是把它談妥。以此檢視,最近發生我們船要過去他不准的問題,不僅如此,我們的飛機航班因為是包機,飛過去要他允許,這中間相對就有很多他可以處理的地方,但很抱歉,有關細節恐不便在此透露,否則下次談判時,我方又要吃苦頭了。這些就牽涉到你在談判的時候有沒有去尋求突破?這些都與政治無關,完全是談判專業的問題。

所以我在部裡的時候一再強調,主管機關不管是交通部或民航局,如果你今天沒辦法讓我們業者有利可圖的話,你本身就是失職。如你談判的結果,是讓業者苦哈哈,或讓業者到處穿小鞋,就真的要檢討了。馬政府好像是由國共論壇先做上位,然後再去談技術細節,最後海基海協江陳形式上的簽字,如果一定要採取這樣模式,我很期待他們在上位談時就要很小心,如果上位就定調了,中間談的就沒什麼意義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57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