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懷瑾先生談太極拳與道功(9)
2025/01/28 23:26:01瀏覽24|回應0|推薦0

4.處處太極

偶然看到時下一般年青人練太極拳,對於掤、擠、按,任一動作,比如「棚」,看他們連「掤」的圓都未掤好,這是不對的。譬如這一姿勢是太極,第二姿勢進入時將手拉開,恰為一圓,既不扁亦不方,一路行去,要在在是圓,連綿不絕才是。 太極拳講究「移步」,所謂舉步輕如靈貓搏鼠,踏足重如泰山,陰陽虛實要分明,且步伐移時腳亦在動,而腳的姿勢亦是太極,若欲配合易經之理,處處一太極,移形換步,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極化了。

5.腰的運動

太極拳主要的重點,還有腰的運動,即注重身體下半截的生命力,道家講任督兩脈是人體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脈為陽,自後腦腦下垂體區延伸,到下頸項部位,開始分支散為二支經脈於脊椎兩側,至腰下尾閭又合而為一,至會陰復再分支,行於兩足,下達足底,故練拳的人,久久練至兩腿足筋越練越柔,則自然長壽,一般人年紀越老,因體內石灰質增加,膠質減少,經絡萎縮,兩腿愈來愈捲縮,走路老態龍鍾,連頭頸都沒有彈性,倦態畢露。練拳的人,則鍛鍊筋骨,使之柔韌,隱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漸知痠痛,而漸復正常。練拳打坐能知覺腰酸背痛,亦是好現象的開始,以後即恢復自然,萎縮的筋脈亦拉長,每拉長一分,即有年輕一歲左右之妙用,當然這是假說的數字。總之,這時的練拳靜坐乃利用本身的潛在能量,使其發揮,而成為一種靜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6.動中求靜

太極拳系求靜,非求動,更實際的說,是於動中求靜,現在再作進一步說明,凡人在靜時,心內思想反而繁亂,此是大家所曾體認過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為思想無所寄託,老年人最怕孤獨,感到人生沒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對於學儒、學佛、學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種享受,故能甘於寂寞,樂於清靜。這是對靜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養高深的人能達到此種境界。 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淨寂寞中發動,老子說:「萬物芸芸,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這是一切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此靜的境界,得來不易。武術是人體在運動,不過雖是外動而內心反易得靜,以此求靜境,也同樣得到殊途同歸的妙用,利用這個動靜相應的道理而發明武術。凡人身體在勞動時,思緒反而不會紊亂,亦即有所寄託,若體不活動,無所事事,呆然不動,則反比死還難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閒居為不善。」足見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關聯互動影響的作用。 太極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極拳是在動,由動中的體力勞動,進而漸漸達到內心清淨的境界。所以我經常以孟子的話來譬喻拳術的道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學拳的人,無論南宗北派,都在勞其筋骨,靜坐、練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業之人,則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歸。現在我們倘若能從勞其筋骨入門,自然也就可心志清淨,近乎道矣! 總之,太極拳是「動中求靜」,由靜而達到靜坐、內功所證到之境界,動靜互相配合,則於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這是必然而無可否認的。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172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