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1/28 23:13:22瀏覽31|回應0|推薦0 | |
四、太極拳法要簡介 1.姿勢務准 現在再轉入本題—「太極拳與道功」。但須再聲明我不是國術家,對拳腳一項,已根本擱棄,日常亦惟靜養打坐而已。現在僅就往昔所得的體驗,作一概述。練太極拳,姿勢很重要,若姿勢不准,則效果不顯著,對強身如此,對防身亦然。但倘使外家拳姿勢練得好,學少林拳亦一定準,若從二十歲左右開始練拳,則對「高樁」「矮樁」不必太專,越專越吃力,受不了如許苦楚。回憶當年練拳時,對於每一個姿勢,一擺即半小時至二小時,且用一面大鏡,照著矯正身形,身形正確後,再配合氣機來練。太極拳有楊家、陳家、吳家等等,達七八家之多,無論練那一家的拳法,姿勢務求正確,太極道理,渾身各部都在畫一個圓圈。譬如有一姿勢出手,自足跟沿膝蓋,達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關節都在活動,輕微地畫圈,勢正圈圓,配合人體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態,自必事半功倍。 一般楊家太極拳,流行最盛。因為當年在北京學習太極拳的人,多半是朝廷中的王公大臣,所謂士大夫階級,自然這些人都已屆中年人以上,一如今日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覺體衰之可怕,為了強身健骨,增進健康而鍛鍊身體,就學太極拳,如此輕摸慢轉活動筋骨而已。於是在練時,便隨興之所至,做得大致形似,即自以為可以了,後世不明白這種情形,對於姿勢的務求正確這一要項跟著都忽略掉了。 2.五 空 其次,學太極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練時固然必須費神記憶,但練久後則熟能生巧,自可以練來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體內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 再要手空-----兩手心空松,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必要像挾有一個皮球在手中一樣,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 其次要腳空---兩腳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說,是為了方便在船上作戰,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馬上功夫。試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載於其上受搖動,必足跟與前掌之間拱起,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以上為五空的道理。 複次,學太極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說的「精」「氣」「神」,所謂「煉精化炁,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極為重要。一般練太極拳不得要領的人,多沒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勢準確後,雙目應注視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無論為了強身或防衛退敵而練拳,不如此煉好精、氣、神,效果是不會顯著的。太極拳每一神態,都異常重要,姿勢準確,氣機配合,五空做到,精氣神自然揉合,這樣練去,必獲得它的益處。對於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導引,導引則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導引,亦並非如此解說的。 3.氣何所之 或問呼吸進入後,是否應注入丹田,或灌至某處。這一點在前面已經用車輪加剎的譬喻說過,氣機剎住,反而不能到達。現在再作一個有趣的譬喻:試想人體皮囊,就像一個氣球,我們將空氣灌入氣囊後,要讓他停住在囊中的某一點不動,試問可以做得到嗎?行得通嗎?只要如以前所說的要點去練習,一切合度,那麼氣從鼻腔進入後,自然運行灌注全身,豈有停住丹田之理?且亦停留不住,所以不要妄立名辭,妄加解釋。當年老師教導時只說出氣可用口呼出,在呼出時嘴唇撮起,如吹簫的樣子比較好,進氣時閉口用鼻孔吸入,至於氣至何處,可以不問。因會自然全身灌注,人身每一部份,每一細胞需要氣,沒氣就死亡。所以氣無法停留丹田,而此所謂停在丹田間又有何好處呢?大家不妨再參參看! 人到了中年以上,即不再練少林拳,而轉做達摩功,改修靜坐,這亦是必然的事。 至於內功,宜採用道家或佛家的方法,姑且不談,反正都走此靜坐的大路,倘使到了四十歲以上,還踢踢蹦蹦,久了或者反而發生弊病。眾生是可悲的,當人類思想力最充沛的時候是在五十餘歲左右,這時也就是思想智慧達到最高峰的時節,(體力充沛則在四十多歲。)可是一如蘋果在樹,剛一成熟,即刻自然落地,走向下坡路了。所以佛家看眾生是可悲的,生命無常短暫。不分東方人或西方人,於內功、醫藥,用盡方法想把生命拉長,多活幾年,到頭來亦是枉然。永遠長生不死,實不可能。但能活時健康快樂,臨去時乾淨俐落,已是了了人生一大快事。你說是嗎? 關於中西拳術比較的問題,依據統計,西方運動家,能活七十歲的,寥寥無幾、他們到了六十多歲大都非死不可,足見激烈運動之不宜。而中國拳術家多半能享壽八、九十歲。這其中,亦還有更細微的進一步分別;比如學少林拳而能享年百歲者就很少,除非他在中年後改學靜坐,而放棄拳術。另外有一種學太極拳者亦配合習靜坐、至於改練靜坐功夫後,對於拳功是否會全廢呢? 答案是「非但絲毫不會因此荒廢,拳術反而因此更有進境」,所拋開的,只是技擊之術。而身內氣質之變化,使一身更加柔化,皮膚更加細嫩,病痛也逐漸消失,甚而身上多處像嬰兒一般,一切自然而然。太極拳之原理,曾見於楊家太極拳某著作中,引用老子話:「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近乎如此。所以練太極拳至後來的階段,應該走上內功的路才好。等到進入內功的境界,再體驗其姿勢,自然準確,可以隨心所欲不踰矩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