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何謂自然哲學?與自然科學有何不同?(下)---- 轉載
2024/12/10 22:18:42瀏覽14|回應0|推薦0

思想著作比較

最後,通過對《易大傳》和《形而上學》的比較,揭示了形成中國哲學以人為本位以及西方哲學以自然為本位的思想基礎。《易大傳》它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關於自然的思想,可被看作先秦自然哲學思想的最高綜合;《形而上學》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最主要的著作,亞氏關於自然的思想,在《形而上學》中得到哲學的概括,並形成完整的體系。文章從陰陽和實體、變通和生成二個方面加以比較,指出《易大傳》以陰陽之道建立卦爻體系,解釋天地萬物及其運動,其核心是以天地為準則,作為人事的依據,它既是周以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的集成,又為秦漢“天人感應說”奠定了基礎;《形而上學》在實體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世界的體系,並解釋生成和發展,其核心是以目的作為事物的原因。它不是以人為本位,而是以神為本位;它是古代靈魂說的引伸,並最終與猶太神學相結合,成為基督教神學的重要來源。通過比較研究,作者指出,先秦自然觀的最大特點是,人和自然界被認為是相互溝通、相互聯繫的,以人事追求天意,又以天意附會人事,圍繞著人的現實需要、政治治理和道德規範,去將自然理法化,由此天道觀與倫理觀融於一爐,道德準則被奉為自然的原理和目的;古希臘自然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界被認為是外在於人的,通過對外部世界的原因和原理的探索去認識自然,由此自然觀與認識論密切結合在一起。由以上重倫理和重認識的兩大傾向生髮出後世中國哲學“蔽於人而不知天”和西方哲學“蔽於天而不知人”的基本差異。

科學哲學 ---- 維基百科

科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涉及科學的基礎、方法和影響。本領域的核心問題涉及什麼才算是科學科學理論的可靠性以及科學的最終目的這門學科與形上學、本體論和認識論重疊,例如,當它探索科學與真理之間的關係時。科學哲學側重於科學的形上學、認識論和語義方面。生物倫理學和科學不端行為等倫理問題通常被視為倫理學或科學論,而不是科學哲學。關於科學哲學的許多核心問題,包括科學能否揭示不可觀察事物的真相,以及科學推理是否完全合理,相關議題領域為「歸納問題」(英語:Problem of induction;德語:Induktionsproblem),對此哲學家之間沒有達成共識。除了這些關於整個科學領域的普遍問題之外,科學哲學家還考慮適用於特定科學(例如生物學或物理學)的問題。

一些科學哲學家還利用當代科學成果來得出關於哲學本身的結論。 雖然與科學有關的哲學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時代,但一般科學哲學只是在20世紀邏輯實證主義運動後才作為一門獨特的學科出現,該運動旨在制定標準以確保所有哲學陳述意義並客觀地評估它們。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和卡爾·波普爾從實證主義轉向建立一套現代科學方法論標準。托馬斯·庫恩1962年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英語: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也是形成性的,它挑戰了科學進步的觀點,即基於固定的系統實驗方法穩定、累積地獲取知識,而是認為任何進步都與「範式」相關,即集合在特定歷史時期定義一門科學學科的問題、概念和實踐。 隨後,威拉德·范奧曼·奎因等學者推廣了真理融貫論;該學說認為如果一個理論將觀察作為一個連貫整體有意義的一部分,那麼它就是有效的。史蒂芬·傑·古爾德 (Stephen Jay Gould) 等一些思想家試圖將科學建立在公理假設中,例如均變論。少數哲學家,尤其是保羅·費耶阿本德,認為不存在「科學方法」這樣的東西,因此應該允許所有有關科學的方法,包括明確的超自然方法另一種思考科學的方法涉及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知識是如何被創造的,該領域或稱科學建構論(英語:Constructivism),這種方法由大衛·布魯爾和巴里·巴恩斯(S. Barry Barnes)等學者為代表。最後,歐陸哲學的一個傳統從對人類經驗的嚴格分析的角度來看待科學。

特定科學的哲學範圍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出的關於時間性質的問題,到經濟學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一個中心主題是一種科學理論的術語是否可以在理論內或理論間簡化為另一種科學理論的術語。也就是說,化學可以還原為物理學,還是社會學可以還原為個體心理學?科學哲學的一般問題在某些特定科學中也具有更大的特殊性。例如,在統計學基礎中,科學推理的有效性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什麼是科學,什麼應該被排除在外,這個問題在醫學哲學中是關於生死的問題。此外,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哲學探索對人性的科學研究是否能夠實現客觀性或不可避免地受到價值觀和社會關係的影響。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149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