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3 20:11:48瀏覽289|回應0|推薦0 | |
2012/03/22 美國重建中 用全面貿易戰奪回製造業優勢 謝國忠對於美國發動全面貿易戰的擔心,可以回溯到一○年,在歐巴馬於當年三月發表「國家出口倍增計畫」之後,逼升人民幣匯率,一度成為白宮官員對外發言的主軸之一。隨情勢發展,到了當年十月,「貨幣戰爭」一詞終於成為全球經濟最熱門的字眼,在美國準備大印鈔票推出QE2(第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之下,匯率競貶,成為當時許多國家面對美元貶值大勢的因應策略。美元貶值直接強化了美國產品對外出口的價格競爭力,不僅如此,弱勢美元的另一個效應,是讓以美元計價的能源價格更加易漲難跌,等於間接拉高了海外工廠將商品輸往美國的運輸成本。 歐巴馬宣戰中 用貿易保護創造就業機會 除了過去兩年逼升人民幣匯率、自貶美元匯率的「前例」之外,歐巴馬的近期發言,應該也是讓謝國忠不敢大意的原因。在一月二十四日歐巴馬所發表的國情咨文中,他是這麼說的:「我們對中國提起貿易訴訟的案例數量是上一屆政府的兩倍,由於制止了中國輪胎的傾銷,一千多名美國人得以找到工作。但現在我們還要再接再厲。」「如果你是想要把工作外包的企業,你就不該獲得減稅。這筆錢應該用來當作『搬家補助』,補貼那些決定把工作機會遷回美國的公司。」「把這些稅法改革方案交給我,我會毫不考慮地立刻簽署。」慷慨激昂的演說中透露出鮮明的訊號:美國重建製造業的主要手段,是貿易訴訟、保護,以及補貼,歐巴馬的企圖是降低企業回美設廠的成本、增加中國商品輸入美國的障礙;或者可以直接說,歐巴馬的「重建美國製造業」大計,並非「新增」製造業,而是要和出口國家開打,「奪回」製造業。 或許因為政策的意圖明確,曾任台積電監察人的全球經濟戰略及企業競爭權威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今年三月於《哈佛商業評論(Harverd business review》雜誌中特別撰文,對美國的當前政策提出警示:「競爭力的提升與創造就業機會是兩碼子事,如果只是企圖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並不能真正提升美國競爭力。」他在文章中意有所指地提醒美國政府,必須專注於創造「較高薪資水準」的工作機會,「重點絕對不是比拚誰的勞工更便宜、誰的貨幣匯率更廉價。」無論如何,對於中國或其他出口導向國家來說,歐巴馬為了兌現「重建製造業」支票,所將引發的恐怕會是一場充滿反擊火力與掠奪意味的零和遊戲。於是,位在中國的製造業者,正面臨著空前壓力。一種前無出路、後有追兵的肅殺氣氛,已經罩頂。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