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09 09:35:00瀏覽231|回應0|推薦0 | |
2019年04月29日 3月25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在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中要求中方結構改革,並不是反對中國,而是為中國人著想的要求,因為這將有助於他們的經濟,而不是傷害他們的經濟。 萊特希澤表示,中方對於智慧財產保護及強制技術轉讓等結構改革重大問題上,表現出有興趣達成協議的意願。他強調,中方不可能在一個月之內完成結構改革,但中國高層內部有些人認為改革是個好主意。他說:「因此美方的要求不是要跟中國(人)對抗,保護智慧財產也不是反中,要求終止強制轉移技術更不是反中的。事實上,改革人士會說這是為中國人著想的要求,因為這將有助於他們的經濟,而不是傷害他們的經濟」 萊特希澤進一步表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經過八個月的調查,獲得的結果是,北京強制技術轉讓的情況非常嚴重,而且已存在多年。在共產中國,這是一項政府政策,從中央到省級等地方政府,都在利用各種手段,要求外國公司提供技術,然而最終這些知識產權往往都落入中國企業的手中。他認為美國企業有義務將其在中國被迫轉讓技術的情況告訴(美國)政府,通過美中磋商機制解決這個問題。他表示,中方也同意這樣的爭議解決機制,但是他沒有把握中方是否能使其各層級政府都能貫徹執行。 萊特希澤補充說:「我們現在反對的是,中方依法或強制有意在中國運營的美國企業轉移技術,而這個技術是競爭對手想要用的知識產權。這確實是引人關注的強制技術轉移,中方政府甚至鼓勵這種轉移」。 個人同意萊特希澤說的:「中國的結構改革是為中國人著想,也就是對中國人民是有利的」。我也相信萊特希澤說的:「中國的改革人士也認同」。這裏所說的結構改革只針對智慧財產保護和強制技術轉讓,其實更基本的結構改革應該是政治體制的變革,也就是共產退位,自由民主私產制度上台。這其實在1988年就應該進行的,已經延宕三十年之久,如今百病叢生,病入膏肓,還好的是,還可救藥。 眾所周知,中國在1978年底由鄧小平發起「放權讓利」經濟改革,使用的方式是「漸進式」改革,亦即,經濟上小幅開放,但政治還維持共產一黨專政。真正負責經濟改革重任的是趙紫陽,他將在四川實施成功的改革開放用於整體經濟,在經過近十年的開小門自由開放政策後,中國經濟在食品、衣服及日常用品方面都出現自由市場,也從農業轉變到小型製造業,人民的生活水準也提升了,但要進一步發展卻遇到困難,因為必須得更開放市場,但在黨國管控下卻難以進行。由1988年9月19日下午,已故的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 Freidman)和趙紫陽對談兩小時的內容(得自張五常教授文章)可以得知。 趙紫陽先將他所看到的中國經濟情勢、面臨的問題,以及他想要採取的解決辦法,以條理分明、簡單易懂的方式加以說明。他說的重要之處是:「本黨十三次代表大會,確定我們經濟運行的機制是,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弗利曼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國家是由上到下組成的,而市場是由下面開始運作的,這兩套系統不可能相提並論。國家可以控管到部分的經濟及市場,但趙紫陽所說的組合是不可行的。」 弗利曼夫婦見過趙紫陽之後返美,就聯名寫了一封他們十多年來沒有寫過的「聖誕信」,寄給親友。那封信很長,其中大部分是關於中國之行。信中對趙紫陽的評述是這樣的:「對這個帶領中國走向較多地依靠市場運作的人,及其智慧,我們有極為良好的印象。他對經濟問題有很深入的認識,而且有決心擴大市場的範圍,願意試驗與學習,虛心地聆聽他人的建議和意見,而此同時,他又要維護共產黨的最高權力——要是他能成功的話,這是很妙的技巧了。」這已非常明確的認為,在維護共黨最高權力下是不可能再進一步開放,而以該聖誕信作為歷史檔案「存證」。 事實的演變印證弗利曼的先見之明,趙紫陽被削權、軟禁,所謂漸進式且以維護共黨最高權力的經改路線仍被執行,矛盾於焉產生,於是張五常擔心的「體制性貪腐」-「分類管制的印度之路」,亦即「增加分類管制,讓幹部們各據一官,劃分固定的貪污權利」及「後發劣勢」局面赤裸裸出現。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資產泡沫和政府投資驅動形成的龐大供給過剩,不但掏空神州大陸資源,並對全世界各國輸出。而中國經濟崩潰和全球毁滅正在不遠的前頭等著,除非中共退位、自由民主中國盡快到來,而川普發起的美中貿易戰所扮演的正是臨門一腳呢!所以,逼迫中共結構改革,不只有利中國人民,也是有利於全人類呀!當然,短期的調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個代價比起毁滅來是相對微小的。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