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8 16:22:58瀏覽133|回應0|推薦0 | |
2017-05-04 當前臺灣面臨總體經濟長期失衡所衍生的嚴重結構問題,亟須政府研擬有效對策予以化解。可是,國發會依往例於今年2月初報院核定的國家發展四年計畫(2017年至2020年)暨2017年國家發展計畫,企圖消除長期結構問題。惟結構問題既為日積月累的長期經濟痼疾,顯非四年就能治癒。就這一點而言,前述8年為期的基建計畫若能與四年國發計畫延長為8年相互合併,並適當充實內容,就能形成完備的全方位整體發展計畫,應可逐漸有效化解結構問題,可惜國發會缺乏這種整體觀的意識理念。 三、效益隱含「落後」 行政院林揆表示,前瞻基建計畫的效益:創造GDP規模9759億元,帶動民間投資1兆7777.3億元,增加工作機會4至5萬人。效益評估數字顯現的意義殊值一一釐清,列述如下。 第一,民間投資是GDP構成的重要項目,該項投資增量竟然是GDP增量1.82倍,此一巨大差額看起來似有矛盾,實則不然,筆者願代林揆解釋。基建投資的GDP乘數效果為1.06,相當於基建投資額等同GDP增量,顯示對GDP的乘數效果偏低。但基建投資對誘發民間投資的乘數效果卻高達2.01,約為GDP乘數2倍,而前者是後者的重要項目,是否自相矛盾,筆者可替林揆澄清(見第3點說明)。 第二,基建投資對民間投資的誘發效果,以綠能高達1兆4,225.2億元最為顯著,乘數為58.50,不免令人質疑。其次,數位的誘發效果2,381.4億元,乘數5.17,尚可接受。軌道、水環境及城鄉三項建設的乘數皆在0.2以下,表示民間參與該三項建設無利可圖,意願極低。 第三,前述三項建設對民間投資的吸引力非常不足,反映臺灣該三項建設的科技水準非常落後,使用相關器材的進口含量(import content)過度偏高,乘數效果淨外流至為明顯。至於綠能及數位兩項建設的誘發效果過度偏高,同樣暴露該二項科技能力極為落後,使用設備及器材的進口含量同樣偏高,乘數效果巨額淨外流。乘數效果大幅淨外流,導致誘發投資轉為GDP金額相應巨減,前述誘發投資金額遠高於GDP,其理在此。 基礎建設效益評估數字,背後凸顯重要相關產業科技知識至為落後。因此,廠商製造內外銷產品進口含量居高難下,生產增值比率相對偏低,衍生長期結構失衡嚴重問題。國發會應具有真知灼見意識概念,隨時發掘問題癥結,始能對症投藥,以化解長期存續的棘手問題。 綜上所述,基礎建設長期持續落後,造成國家發展的瓶頸,在八年間每年支用特別預算1,103億元,就能突破現狀,翻轉為前瞻建設,無異緣木求魚。關鍵產業技術水準同樣嚴重落後,關鍵器材製造能力欠缺,欲在八年間扭轉乾坤,同樣難如登天。關鍵科技研發創新創意紮根投資為基礎建設重要一環,更不容輕忽,以支持整體經濟競爭力加速提升,再創國家經濟新猷。(作者曾任台灣大學教授,經建會退休)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