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30 04:34:06瀏覽869|回應0|推薦2 | |
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第3號、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阿格麗希,鋼琴 / 夏伊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 孔德拉辛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Martha Argerich, Piano / 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Riccardo Chailly /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Kyril Kondrashin 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是阿格麗希錄音次數最多的協奏曲,分別與杜特華、阿巴多、孔德拉辛以及柯德四位指揮合作過。 其中後兩次為現場錄音,本輯中與孔德拉辛及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合作即為其中之一,完成於1980年。 歷來女性鋼琴家很難完全征服柴可夫斯基這首協奏曲,其中所獨具俄國式的熱情與盡情奔馳般瘋狂的速度,另一方面還要講究厚重的力道和振奮人心的亮麗音色,一般女性的小手確實不易達成,阿格麗希是唯一一位在各方面表現都讓人讚嘆,甚至立下經典演出的女性鋼琴家。 如果看過阿格麗希彈奏就知道,她擁有一雙跟男性鋼琴家一樣粗壯的手臂。 平時彈奏蕭邦較平順輕柔的樂曲時,她的手腕從來不用離開琴鍵,只要手指平貼於鍵盤,就可以發出按壓到最底的透徹音色。 而在彈奏像拉赫曼尼諾夫或柴可夫斯基這種大曲時,她也絕對有能力如男性鋼琴家一般,運用雙手如敲槌,奮力擊出氣魄萬鈞的澎湃音色。 在快速樂句上,則能產生如霍洛維茲那樣極其神經質的剔透音色,這是其鋼琴技法最難以模仿的精髓,也造就了她的協奏曲錄音常是出類拔萃。 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 1941生於阿根廷 天 才 神 童 父親是外交官,阿格麗希自小便展現不凡的音樂才華,父母親發現他的音樂天份,便替他找尋好老師,五歲起便和Vincenzo Scaramuzza學習鋼琴,奠定穩固的基礎。她自小便非常有主見,強烈的自我意識,不一定完全按照父母親與老師所規定行事。 師 承 多 家 為了使她有更好的學琴環境,父母決定全家移民到歐洲,十三歲起,她到維也納﹑倫敦﹑瑞士等地,和許多著名的鋼琴家學琴,分別師事過 Seidhofer,Gulda, Mrs.Lipatti, Stefan Askenase, Magaloff 和Michelangeli。其中以Gulda對她的影響最深,Gulda當時24歲(僅比阿格麗希大11歲)。 P.S. 2000年,阿格麗希原本要來台灣演出,因恩師古爾達Gulda逝世而變卦。古爾達在20歲時演奏事業就登上巔峰,獲得日內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並在紐約卡內基廳舉行演出,演奏天才不喜歡也不善於教學,但他曾表示幫阿格麗希上課是他"最享受的事",對阿格麗希而言,古爾達也有她的父親一般的地位。 比 賽 常 勝 軍 16歲那年她同時參加三個國際大賽,里斯本大賽﹑布梭尼大賽和日內瓦大賽,尤其布梭尼大賽和日內瓦大賽日期相差不到兩個禮拜,在這兩個比賽中,她均拿到首獎。1965年,當她24歲時奪得華沙蕭邦大賽的首獎,更使得他的琴藝名揚全球。 取消演奏會的惡名 早期,她都是一個人打理一切,接受各地演出邀約,沒有經紀人,演出完自己找地方晚餐,一個人孤單面對演出前後的一切事宜,使得她越來越討厭演奏家的生活; 讀完[罪與罰]之後,她決定為自己而活,加上原本強烈的自我意識使得她常常因任何原因取消演出。後來雖然有經紀公司打理一切,她取消演奏會的惡名,連經紀公司都無法在演出前一分鐘判斷她是否上台,到場的觀眾亦只能在台下祈禱。但一旦聽完她的演出,餘音繞樑,下回觀眾依舊願意冒著取消演出的可能排隊買票。 音 樂 風 格 她的音樂感性勝於理性。率性而為﹑意氣風發﹑瀟灑的個性,加上強而有力的手指,與驚人的能量,非常適合彈19﹑20世紀的作品,將此時期的作品展現的淋漓敬致。她個人化的演出風格在彈奏古典樂派的國人的作品時,便不是很適當。 她所灌錄的CD相當多,除了獨奏曲,尚有許多重奏和協奏曲。曾為EMI, RCA, Sony, Philips, Teldec唱片公司錄製唱片,大部分由德國DG發行。 第七屆蕭邦鋼琴大賽首獎:Martha Argerich(阿格麗西) Martha Argerich 的資歷實在是嚇死人!這位彈琴彈的極富戲劇張力的鋼琴演奏家,原來有這樣輝煌的過去。 1941年出生的她,16歲那年她同時參加三個國際大賽,里斯本大賽﹑布梭尼大賽和日內瓦大賽,尤其布梭尼大賽和日內瓦大賽日期相差不到兩個禮拜,在這兩 個比賽中,她均拿到首獎。1965年,當她24歲時奪得華沙蕭邦大賽的首獎。 以上三個獎都是鋼琴演奏界至高無上的榮譽。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