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賽局理論與應用_許恩得教授_東海EMBA
2013/04/08 21:54:01瀏覽2227|回應1|推薦0

「營造多贏」是領導者的責任     

         林財丁(東海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

「賽局理論與應用」是許恩得主任在東海EMBA的招牌課,介紹四種基本賽局模型(完全或不完全訊息 × 靜態或動態),教導學生對周遭事務建立賽局模型的能力,當然也包含競合策略。許多學員上了一整個學期不夠癮,還要繼續旁聽另一個學期;不少學生衝著這門課來唸東海EMBA,甚至有已自他校取得碩士學位者。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這門課之所以叫座歸諸多項原因,其一是他做了深入的準備,親自翻譯了BrandenburgerNalebuff合著的《Co-Opetition : A Revolution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The Game Theory Strategy That's Changing the Game of Business》。譯著甫於2004年問世就獲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金書獎,他把這段過程記錄在本書第二章裡。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打出「落落長」的原著書名,是要告訴大家Co-Opetition源自Game Theory,只是本書不賣弄數學,所以像我這樣的普羅大眾也看得懂。

其二是他全心投入東海會計系的經營,他沒有分配到校園宿舍,每天得從市區住家開車往返,卻是留校時間最長的教師,因而得到Mr. 7-ELEVEN的雅稱──早上七點多到校晚上十點後離校;雖然不是Always Open! 但只要敲辦公室門,大概都可以見到他正與學生談話或做研究──除非去開會。記得在2005年他接系主任後,經常找我暢談各式各樣的點子,其中之一就是本書第三章的「國際職場專業實習」,我非常佩服他站在學生立場思考問題,官式地回應「為學生增添價值是教師們的天職」,也善意地提醒可能辦不到:因為我們不是台大、政大,國際性的大事務所可能不理我們;因為東海地處台中,會計專業的工作沒有台北多;因為總之我澆了很多冷水,卻止不住他內心的火熱,那股為學生設想的熱誠。20081024他職場實習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受惠的不只是會計系也擴及管院各系學生,更協助贊助此計畫的事務所及企業單位提早爭取到優秀的新進員工,好一個多贏賽局!

其三是許主任長久以來對本土企業的關注。打從1992年到東海任職,沈均生院長委以重任,請他擔任企業講座執行秘書,他深入關注學員企業的經營輔導及教育訓練需求。有別於多數沒有實務經驗的大學教師,他碩士後的第一份工作是信義房屋管理會計專員,或許因著這個機緣,才能請到周俊吉董事長在百忙中來東海授課。當我們閱讀第五章「探究信義企業集團之擴展模式」競合策略時,不要忘了信義房屋的學術案例很多,許主任應當是唯一兼具學者與前員工身份的撰寫人。第六章「A-Team台灣自行車產業的成功經驗」更是許主任運用主場優勢,近身觀察中部企業的成果報告,半數以上的A-Team成員都是他的業界友人,羅祥安總經理等人也在他的禮聘下親自到東海講授A-Team秘笈。

其四是他用心指導學生論文,而且做到因材施教。依規定無論是全職生的MBA或在職專班的EMBA,取得碩士學位之前得通過碩士論文口試,並且上傳至「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對教師而言指導學生論文是個負擔,若是隨便指導或輕易放水,論文被晾在上述網站更是終身憾事。許主任不僅認真指導而且因材施教,他期待EMBA學生藉著寫論文的過程,將學習成果協助企業經營,本書第四章「運用競合策略加速向中企業的成長」就是典型範例。陳遵行畢業自高工與工專技職體系,創立了向中企業集團,有心汲取經營知識而考進東海EMBA,日理萬機仍好學不殆,他從許主任的課堂裡學到如何把賽局理論應用到經營策略。

除了以上四點,還有以下幾個歸諸於其他類的因素。我們這位賽局大師很重視授課技巧,他曾在哈佛大學接受個案教學課程的訓練,目前正致力於台灣競合策略個案收集與撰寫。杜蘭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李志文教授曾讚許他是最有執行力的學者(言下之意學者欠缺執行力),為何他與眾不同?我花了多年時間研究許主任,找出基督信仰與陸戰隊的合體因子,他有虔誠的信仰熟讀聖經,信仰堅固了核心價值、跨越了現實障礙,這就是異象或願景(vision);陸戰隊排長的磨練給了他帶領團隊的才能,打造頂尖執行力的東海會計系團隊。

多年的行政經驗,我對競合策略有很深的感觸,西諺有云:“You don’t have to blow out the other fellow’s light to let your own shine.” 領導者有責任營造多贏局面的環境,損人不利己的事還是少做為宜。最深的感觸來自歷史,導演吳宇森繼《赤壁》之後又推出《1949》,兩個事件相隔一千七百多年,都攸關中華大地的分合,也充滿著競合的歷史場景。三國演義裡的孫吳與蜀漢既競爭又合作,孔明與司馬懿也在玩競合策略;司馬懿何不揮軍入空城,有此一說:明知是座空城,刻意不滅孔明以鞏固自己在曹魏的地位。不管稱之為淮海大戰或徐蚌會戰,國共內戰之慘烈較對日抗戰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常在想,如果蔣介石與毛澤東都修過「競合策略」,1949年後的歷史是否改寫?漢賊不兩立、消滅朱毛、血洗台灣,這些都是只有競爭,而且是「你死我活」或「我死你活」的win-lose。所幸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終於從Competition轉向Co-Opetition;因有競合策略思維,才進入ECFA議題之探究。讀過《競合策略》的讀者們,可從PARTS解析兩岸盤局,其實players不止蔣毛或國共,還有美國與蘇聯,甚至其他各國。在人生或歷史的每個盤局裡,或許我們都忘了一個老是被忽略的player──上帝也參與其中,祂不是局外人。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dlin42&aid=7478634

 回應文章

Cathy
2014/11/23 06:49

老師,

上網找資料無意間看到這篇文章

覺得很有趣

   教安

          學生

          Cathy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