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10 11:09:42瀏覽8976|回應3|推薦51 | |
噁心不足以形容,不要臉倒是較妥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拒用韓國貨,不要再用資金去餵這個不要臉的民族。說不定等它再「大」一點,還會說英、美、德、法都是韓國人的後裔。問題是:這麼膽大妄為的歪曲歷史,大陸和台灣都沒有人提出嚴正抗議!!
內容為 “ 白頭山 ( 指長白山 ) 是我們的土地 ” 韓國前陸軍官方長官金擇民說: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面對個人玩笑就這麼神經緊張。應該是絲毫沒有必要。如果這樣下去,我們就應該把台灣當作國家。與中國開始正面對抗。作為先進的大韓民國不應該懼怕中國的。我們軍隊完全可以在不常時間內叫中國品嚐惡果。
附圖 : 中國發明的渾天儀印入韓元鈔票,輕易的就把中國古人的發明功勞竊取了! 圖片標題: 《 大韓民國 四大文明的起源 》 韓國的近代人把1千多年前的唐朝趕到黃河以南,把唐朝都城長安佔領了! 韓國人在圖片上面這樣寫著: 韓國人素來善於意淫,而今妄圖把中國文化說成是韓國的繁衍,我們有 5000 年文明歷史的 十四 億炎黃子孫能答應嗎? ? ? ? ? ! ! ! ! ! 無疑,韓國文化對中國有很強的吸引力,韓國人的素質也值得我們崇拜,但這不是哈韓一族瘋狂哈韓的理由!作為國家希望的一代,是否應該看清事實,同仇敵愾?是否應該珍惜傳統文化,發揚民族精神?值得我們思考! 不!一定要轉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渾天儀)
渾象,又稱渾天儀,在天文學上,是古代根據渾天說用來演示天體在天球上視運動及測量黃赤道坐標差的儀器。雖然名稱相似,但渾象與渾儀不同。「渾象」又稱「渾天儀」,相當於現在的天球儀,用以演示天體運動;而渾儀則用以協助天文觀測,有中空的窺管,功能相當於現代的望遠鏡,只是沒有鏡片。 公元前4世紀,周朝戰國時的石申、甘德最早製作渾象。與此同時,希臘人喜帕恰斯和埃拉托斯特尼也發明了渾天儀。 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大司農耿壽昌「鑄銅為象,以測天文」。 117年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創製渾象,用漏壺滴出的水發動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並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可以將天象準確的表示出來。 早期曾有木儀,《隋志》引吳太史令陳苗的話說:「先賢制木為儀,各曰渾天。」以後多為金屬鑄造。 十六國的前趙劉曜光初六年(323年),史官丞南陽孔挺曾鑄造銅渾儀。北魏道武帝天興初年(398年),太史令晁崇修渾儀,用以觀測星象。1至明元帝永興四年(412年),下詔造候部鐵儀。 南北朝時,到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太史令錢樂之鑄造了一座渾天銅儀,實際上是一座渾象,即天球儀。元嘉十七年(440年)時,錢樂之又製作了一座小渾天。它的形制,亦是「象天運,而地在其中。」依舊是「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備足」。宋以後的梁代亦製作過渾天象。渾天象、渾象、渾天儀等,在名稱上的區分並不嚴格,它們都是形象化的星圖。它的功能與作用都比星圖多,製作亦比星圖困難。 南宋史學家李心傳於《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四有以下的記載: 渾天儀,古器也。舊京凡四座,每座約用銅二萬斤。至道儀在測驗渾儀所,皇祐儀在翰林天文局,熙寧儀在太史局天文院,元祐儀在合臺。紹興三年,工部員外郎晉陵袁正功獻渾儀木樣,命有司製之,太史局請折半製造,計用銅八千四百餘斤。詔工部侍郎提舉,後以巡幸不克成。時資州龍水縣士人張大橶以木為蓋天,言可備
軍幕中候驗。七年汞,席大光為制置大使,獻諸朝。其後,上在容中自作渾儀,然制差小。十四年四月,遂命 有司製之,內侍邵諤領其事,久之乃成。三十二年,以授太史局焉。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