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09 00:57:20瀏覽1375|回應0|推薦2 | |
旅行的起點:開滿刺桐花的泉州港 汪大淵出生時( 1311年)的前二十年,西元1290年,蒙古闊闊真公主的送嫁隊伍來到泉州,預備循著海路航行到波斯灣,下嫁伊兒汗國的阿魯渾汗。 送嫁隊伍捨陸路而走海路的主要原因,就是恐怕公主和她的侍女們,嬌嫩的身體受不了走陸路的長時間巔波辛苦。可見當時海上交通的發達進步,海船的方便舒適性已超過陸上主要交通工具馬車。就像現今搭飛機長途旅行的快捷舒適性要超過輪船或火車一樣。 送嫁隊伍中有一個歐洲人,後來鼎鼎大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Marco Polo)。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如此地描寫他到達泉州時所看到的景象: 『離福州後,渡一河,在一甚美之地騎五日,則抵刺桐城,城甚廣大,隸屬福州。此城臣屬大汗。居民使用紙幣而為偶像教徒。應知刺桐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運載香料及其它一切貴重貨物咸蒞此港。是亦為一切蠻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議,然後由此港轉販蠻子境內。我敢言亞歷山大或他港運載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國,乃至此刺桐港者,則有船舶百餘,所以大汗在此港徵收稅課,為額極巨。凡輸入之商貨,包括寶石珍珠及細貨在內,大汗課額十分取一,胡椒值百取四十四,沉香、檀香及其它粗貨,值百取五十。此處一切生活必須之食糧皆甚豐饒。並知此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雲州。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製此物,購價甚賤。此迪雲州城,特有一種語言。大汗在此崇迦國中徵收課稅甚巨,且逾於行在國。』 泉州因遍植刺桐,當時被俗稱「刺桐城」。至於「蠻子」指的就是原來南宋所統治的江南地區。「迪雲州」是現今福建泉州德化鎮,德化的建窯,是宋、元時代外銷瓷器的生產重鎮。根據馬可波羅的描述,德化鎮的課稅收入,甚至超過杭州,可見當時瓷器貿易的盛況。 汪大淵完成旅行,回到泉州之後幾年,差不多就在汪大淵接受邀稿,寫成〈島夷志〉的同時,一位摩洛哥學者來到了泉州,他是奉印度德里蘇丹之命出使中國的伊本巴圖塔( Ibn Battuta )。他在航行途中遭遇海難,歷經波折,最後隻身來到泉州。他如此描述他所見到的泉州: 『我們渡海到達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 ……這是個壯麗的城市,生產戎布及緞子,刺桐緞非常有名,比杭州和汗八里(北京)所生產的品質更好。 刺桐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我目睹港內有大舶百艘,小船多得不可勝數。這裡是一個大海灣,伸入陸地並與大河流連接。 …… 中國人將瓷器轉運出口至印度諸國,以達我家鄉摩洛哥。』 汪大淵住在泉州的時候,泉州可是個國際級的港口和城市,人口達二十萬以上,現在看來不算什麼,可是在當時已經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了,泉州在中國的地位就像現今的上海。人口眾多,工商發達,建設完善。有上萬的阿拉伯、波斯、印度商人旅居在此,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文化也在此爭奇鬥艷。 汪大淵回到泉州(1339年)的二十年後,各地民變四起,中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1357年,泉州的色目人駐軍割據作亂,泉州動亂長達十年,海外貿易大受影響。這場動亂直到 1366年才平息,但是泉州港的帆影已經漸漸稀少。 西元 1368年,朱元璋成立明朝政府之後,開始實施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關閉港口海關,禁止人民出海,斷絕海外貿易。泉州海關(市舶司)於1374年遭到關閉命運,元代掌控泉州地方政商勢力的蒲氏家族遭到整肅,泉州更是一蹶不振,從此繁華落盡,風光不再,榮景一去不回。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