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春雨與梅雨如何分辨?
2024/04/29 20:27:21瀏覽601|回應0|推薦7



梅雨春雨有何不同

春雨梅雨都是春天下的雨,兩者的「降雨型態」有很大的不同。

冬天的雨,特色是雨滴小、範圍廣、降水時間長,也較為連續,這類綿綿不絕、強度又相對溫和的降雨型態,在氣象上稱為「層狀降水」。

隨著時序越來越接近夏天(暖季),可以聽到「雷聲」的降雨型態會開始出現,也就是「對流性降水」。

對流性降水的雨滴較大、時間、空間的分布也較不均勻,也比較容易出現短時間的強降雨。夏天常見的午後雷陣雨,就屬於對流性降水。

兩種降雨型態在物理上有一個很大的差異,為「空氣垂直運動的速度」。

層狀降水中,雲內空氣的垂直速度大概是每秒數公分到數十公分;但在對流性降水中,這個速度卻可以達到每秒數公尺到數十公尺不等這樣的大氣運動差異造成了截然不同的降雨型態。

要出現對流性降水,近地面的大氣必須溫度夠高、夠暖、夠潮濕,依據熱力學理論,越暖溼的空氣可以產生越大的向上浮力,空氣的垂直運動就越快。

隨著季節轉換,每天的日照越來越長,再加上水氣輸送不斷增加,大氣「增暖又增濕」的結果,使得降雨型態發生明顯的改變,相對於冬季、初春以「層狀降水」為主,「對流性降水」出現的比例漸漸提高。

梅雨的重要推手是夏季季風。「增暖」的部分相對直觀,是由每天不斷增加的日照造成。「增濕」就和「夏季季風」的角色密不可分。隨著日照不斷增加,陸地回溫的速度比海洋快得多,海洋和陸地之間吹的風會開始轉向,形成大範圍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季風」。在東亞地區,受到海陸分布的位置和科氏力的影響,夏季季風的風向吹到台灣剛好是西南風。夏季季風從西南方的洋面上帶來溫暖潮濕的空氣,使得大氣底層明顯增暖、增濕。

這樣的轉變,讓5、6月梅雨季的降雨型態,和4月之前非常不同。因此梅雨季的開始,可以說是季節轉換的重要指標

這種降雨型態的轉變,其實是反應了夏季季風的建立、鞏固。


原文網址: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303233377251.html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o1xx&aid=18055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