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25 10:56:12瀏覽550|回應3|推薦33 | |
我的玩樂時代過去了,我是1957年生的,那個年頭雖然沒有戰爭,但是許多人都是從海峽對面過來,所以也都算是苦過來的。 記得我在fb上的老友寫的文章(人家張大哥已89歲了),他說以前台灣普遍都窮,有的人家娶了媳婦,迎娶過來,連新床都沒有,哪談得到新房。可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家都窮的時代,床是木板用搭的。一張床上,睡了寡母和兒子加媳婦,中間掛塊布,當作隔間,你想想那種日子多不方便。但是人就是能曲能伸,這樣的日子也能養兒養女,跟現在真是兩碼子事! 回到我小時候,那種辛苦雖不像在地人那麼苦,但是我家也有12口人一起住。我爺爺是個外省軍官,官拜上校,比我們奶奶和孩子們早來一年,說是要早到好安置。爺爺一來,就分發到兵工廠,做武器和後勤補給。我小時候常被媽媽送過去住,我生在三張犂住在三張犁,住在四四西村。 我們的家算是不小,大概實際坪數有80多坪,可是我奶奶那時60歲,攜大帶小的,還有恰巧去南京玩的表姊表哥,算到我這裡,恰巧一個大桌--12個人吃飯。12個人擠在70多坪大的房子(要扣掉院子),是很辛苦的。一過年,光是開桌要兩桌,大人們全上桌(未滿12歲算小孩),小孩子的功能就是盛飯。大人們吃飯,吃完一碗飯就手一伸,我們小鬼得快接,再盛一碗送過去,過個除夕夜,盛飯就很累了,我還記得我都蹲在地上飯鍋旁,我等得長大一點好換別人!小孩當然也吃飯,先等老太爺下桌,姑姑伯叔吃完畢,才是我們的天下。那時也沒甚麼菜好吃了,但是菜湯還是很香的。那個時候,官老爺薪水也不夠用,我記得都是糧票代替。後來也油票、鹽票、米票、麵粉票、煤球票。。。,到了過年,孩子們都有期待。 那時的孩子都比較知足,紅包有了就好,至於有多少也不敢議論,我們家是一人賺錢,一屋子人吃飯,錢財奶奶管理。一日三餐,實在也不夠用。還記得我上了小學,家裡要吃水果(每晚都有),奶奶最多拿兩個橘子,看幾個人頭,用一個人幾瓣計算。但是晚上院子裡的花香,和怕蚊子叮到孩子而點的蚊香,仍使我記憶深刻。 過個年,大人還是有獎金又放假,我們一年有一次買新衣鞋,最少也是好的舊衣改的,整整齊齊放在床尾。那天晚上鞭炮響起,就是年到了,那天不罵孩子,不准說不吉利的話,毫不干涉的玩三天。一張舊郵票是回憶,一件毛線衣也是回憶! 現在的孩子們,很小就學會做人要有人權。不必聽不愛聽的話,你說了他不愛聽的話,他們會立刻表態。懂事一點的還虛應個故事,溜之大吉。那不懂人情事故的,就在那裏「死槓不休」。 但是大人們有時也太不給面子了,人家沒讀到大學的,問人家:「大學畢業了吧?」。人家適婚年齡到了,問人家:「有男朋友沒有?不要太挑ㄡ ?」人家結婚剛週年,一定會有阿姨問:「該生了吧?」。人家是不婚一族,你就說:「這樣不正常ㄡ,還是要結婚才對?」 住在遠處不常回家的,多少會有好管閒事的問:「在台北賺大錢了吧,給你媽包多少呀?」小做了兩年事業的,就被問:「買房子沒有,要存錢買房子呦!」 別這樣,這是過年團圓,別人的私生活別問太多。這不是19xx年,人心想的事兒也不一樣了。 大家見得到是緣分,不要嚇走一個算一個。當然,禮貌還是要招呼一下囉!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