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京保衛戰 ──西方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之六)
2012/09/24 17:26:55瀏覽178|回應0|推薦0

在右側,我們可以聽見日軍大炮正在從遠處炮轟湯山附近陣地的中國軍隊。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德丁也於12月6日,和一位中國助手及3位美國新聞電影攝影師,自行駕車冒險深入到湯山最前線,「近距離觀察了前線戰鬥」。

他們也經歷了血與火的生死考驗,採訪了大量可貴的戰地新聞,並看到南京周邊防線的粗陋、落後,「在許多方面具有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野戰特點」。他寫道:

〔12月7日,星期二,南京訊〕

昨天,記者近距離觀察了前線戰鬥。……

記者於正午驅車前往從句容,未曾想到剛駛出南京城僅16英里就到達了前線陣地。蔣介石委員長近年來在湯山溫泉大修軍事設施和夏季軍事總部。在距湯山2英里開外的一座石橋前,我們被迫停車,因為橋上設置了地雷。

一群神態自若的四川士兵 針對我的疑問,冷冷地警告我說,橋上的那些稻草看上去沒有什麼,但只要稍微一碰,埋在橋下面的地雷就會引爆。這些士兵指著幾英里外的一座山丘說:

「日軍就在對面,不能過去,太危險了。……」

……

繞過一座山腳,我們來到一個可以將戰線一覽無遺的地方。在前方1英里遠的地方,中國和日本的機關槍手正隔著一條狹窄的山谷進行激烈的槍戰。在左側,雙方的炮兵部隊隔著一道有三座山峰的山梁互相炮擊。在右側,我們可以聽見日軍大炮正在從遠處炮轟湯山附近陣地的中國軍隊。

……

通過這次採訪,我們可以看出,南京東部一帶到處都在做著抵抗日軍的工作。中國軍隊所謂的周邊防衛的特點給人們這樣一種印象:實質上只是在延緩日軍接近與攻擊南京內城的進程,以爭取時間,加強嚴防死守南京內城的準備工作。

山村被燒光

湯山至南京之間的公路沿線至少每隔一英里就會設置一個路障。在接近首都的地段,中國軍隊燃起熊熊大火,清除可能被敵軍用來抵擋炮火的農村房屋。有一個在山谷裡的村子整個都被燒光了。樹木和竹林被砍倒,竹樁被削得像刀一樣鋒利,可以阻礙日本步兵。從湯山之戰可以判斷,南京周圍的戰鬥,除了使用機關槍以外,在許多方面具有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野戰特點。

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司迪爾在南京採訪中,同樣表現出極大的勇敢精神。他在12月2日趕到南京後,幾次冒險出城深入火線採訪,又隨著中國守軍於12月8日退至城內─南京第二道防線─內廓陣地,繼續在中華門一線採訪。1937年12月9日,《芝加哥每日新聞報》在發表他的報導時,所加「編輯部按」中,稱讚「他是在處於包圍攻擊下、治安惡化的南京城裡有勇氣冒著生命危險做記者的幾個人中的一個」。

司迪爾在12月9日從南京發出的報導〈等待命運的南京衛戍軍,戰僅僅是挽回名譽〉中,記述了中國守軍從城外撤退進城時進行「清野」的情景:

〔南京,12月9日〕南京人都意識到他們被城牆圍著的這個世界眼看著就要崩潰了,他們在等待著。日軍分別從東面、西南面到達了距市內10英里的範圍。他們為了最後一次的跳躍,像貓一樣陰險地磨著爪子。如果瞭解日本人的徹底性的話,誰都會知道他們不到決定好最詳細的細節,他們是不會對這布有厚重防衛的、被丘陵包圍著的首都進行最後的攻擊的。

……

遠處依稀聽得見戰鬥的聲音,南京城時而會因為城外的橋樑、道路、武器庫的爆炸而搖動,這都是出於防禦目的而進行的。

……

從這些苗頭開始,中國軍隊在城牆周圍大約1英里以上的範圍內,不顧一切代價和可能帶來的痛苦,一律清野。

昨晚我們去了西門(漢中門)外的村莊。村裡的人在收集財物,準備到難民區去。據說是軍隊下達了命令要放火燒村,所以必須在半夜前搬走。很多人像螞蟻搬家似的一下子湧向了難民區。

美聯社記者查理斯‧葉茲‧麥克丹尼爾對12月9日的戰況報導如下:

12月9日,發現城東南的幾個城門被堵塞了,中國軍人向半英里外的日軍猛烈開火。日機轟炸了離我們兩個街區以遠的房屋。日機出現之際,我和一支中國部隊一起向前行進。我鑽進防空洞,再把頭探出來時,看見十來個被炸死或痛苦蜷縮的士兵。我離開了那兒。

12月9日,日軍已突破南京第一道防線─遠郊外圍陣地,兇猛地攻抵南京第二道防線─以紫金山、雨花台與城牆為依託的內廓陣地前。

開城勸告文

在蘇州的日「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見各部日軍已推進至南京城下,從四面將南京緊緊包圍,南京已是危在旦夕、指日可下。他認為,或者他希望,在日軍強大的軍事威脅之下,被包圍在南京城內、無處可逃的中國守軍必將會放棄抵抗、派出代表向日軍乞降。因此他於當日正午派遣飛機向南京城內空投致唐生智的〈和平開城勸告文〉,即〈勸降書〉數千份,威脅與利誘並施,以最後通牒的口吻,規定限期一天,中國守軍必須於12月10日中午前派代表到中山門外句容道的警戒線上,向日軍談判投降,否則日軍「將斷然開始進攻南京」;同時令各部日軍於下午4時暫停對南京的攻擊。

(待續)



Read more: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40120#ixzz27NPuUIQ2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wanese38&aid=688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