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09 14:45:54瀏覽554|回應0|推薦3 | |
兩岸牽掛千佛塔 身首分離80載山西省朔州巍峨殺虎口關讓人思苦之幽。(特約記者鄭毅攝)
山西省朔州崇福寺做工精細,集多種傲人工藝於一寺。(特約記者鄭毅攝)
千年文物一座珍貴的寶塔──千佛塔身首分離,迄今尚無法璧合。目前塔身在台北的歷史博物館,塔頂則在山西朔州崇福寺。這座建於北魏年間的千佛塔,超過1500年歷史的文物,是世上難得僅存能見證與訴說中華民族宗教文化的寶物,很多兩岸史學家極力奔走,期盼早日讓這件文物完整結合,再現千古風華。 根據史籍資料,這座北魏千佛塔始造於北魏天安元年(西元466年),完成皇興二年(西元468年),是宮內小臣曹天度紀念亡父穎寧、亡子玄明,高達209.5公分:共有9層,雕刻佛像:1357尊(九層:1342尊,塔剎12尊)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奧地利格拉茲大學藝術史學院海因里希‧格哈德‧弗蘭茲教授曾這樣評價:「它對我們研究中國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塔身在台北 鎮館之寶 朔州台辦主任陳廷盛遺憾地指出,1937年9月,日本侵華占領朔縣,發現這座千佛石塔,知其珍貴,準備裝箱運回日本時,被當地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將塔剎藏匿起來。後來,塔剎交還崇福寺文管所,留在朔州,但塔座和塔身被日軍搶走,在抗戰勝利後交還,被運往台灣,現存台北的歷史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陳廷盛表示,近80年來,千佛塔身在台灣,塔頂在山西,身頂異處,不能璧合,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憾事。多年來很多史學家還有佛家子弟,專程前往台北的歷史博物館就為瞻仰這件寶物,無不為之唏噓:何時能合璧?!寶物無罪也無干於政治,讓這座千佛塔完整重現於世人眼前,是責無旁貸的使命。 崇福寺 壁畫保存完好 崇福寺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東街北側,當地民眾俗稱大寺廟。寺院座北面南,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2萬3400多平方公尺,五進院落,十座殿宇,布局嚴整,構造壯觀,殿內塑像、壁畫、琉璃脊飾、雕花門窗薈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藝術殿堂。 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西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本身為朔州人的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經遼、金擴建,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堂、地藏殿、三寶殿、彌陀殿、觀音閣等建築。寺內金代建築、塑像、壁畫保存完好,是一座歷史價值較高的古代寺廟。彌陀殿是崇福寺主殿,也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建於金代熙宗皇統三年(西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歷史。彌陀殿高大寬敞,殿頂綠色琉璃剪邊,殿內前簷隔扇、窗櫺花典雅、精美,是中國現存的一處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殿壁上,壁畫面積達340多平方公尺,描繪了佛教講經說法的場面。觀音殿位於彌陀殿之後,是寺內另具代表性的一座殿,也是崇福寺內最後的一座殿堂。殿內有塑像三尊中為觀音菩薩像,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均為明代原作。 整個彌陀殿集建築、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欞窗、匾額等於一體,雖經多次改朝換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殺虎口關 兵家必爭地 來到山西朔州一定要走一趟殺虎口關,古稱參合口。原是抵禦蒙古胡人南侵,而起名「殺胡口」。自清朝打敗準噶爾後,「蒙漢」互市改名為「殺虎關」。清朝以後,這裡成了「走西口」的必經之路。早年是為了防禦外族入侵而設,極具戰略價值,一旦被奪,即能揮軍直驅一馬平川至中原燒殺擄掠。 歷史上的「走西口」故事也發生在殺虎口。清初關外田地荒蕪,屋宇殘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陝西、甘肅和部分河北的農民,背井離鄉,冒禁私越長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殺虎口,後泛指出關謀生百姓),墾荒求生。充分表現出山西人驚人的意志與不懼艱險的堅韌精神。 (旺報)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