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張美元保單快到期了,怎麼辦?」三月中旬,美國聯準會宣布不升息,40多歲的游太太一早看到美元貶值的新聞,連忙跑到銀行找理專詢問。幾年前,在朋友建議下,她開立外幣帳戶,再把這筆錢轉成保單,替自己多掙點利息,但現在「也回不去了」,她對理專感嘆。
半年前,許多定存族就嗅到不尋常的警訊,因為中央銀行打破連16季利率不變的紀錄,連續2次降息半碼,對於風險承受度低、重視保本收益的民眾來說, 基金或股票的波動性太高,保險商品於是逆勢崛起,成為亂世中求穩的選項,因為目前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約1.3%、若是超過500萬元以上的大宗存款,利率 連0.5%都不到。
「定存族對利率最敏感。」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指出,台灣是超額儲蓄國家,在薪資凍結的環境下,許多民眾滿手現金卻不敢花,企業不願擴大投資,對銀行來說,客戶的存款愈多負擔愈沉重,對比保險公司可透過多元投資管道擴大收益,相對能提供更具誘因的產品。
還本型商品 歷久不衰
收益不輸不動產租金
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類定存」保單在銀行通路大賣,只是熱銷現象背後衍生的問題也不少,保戶常一到兩年就解約,亂象滿天飛;於是,業者不斷調整商品設計,只要是理財功能的險種,至少都要放六年,否則解約不划算。
對此,彭金隆提醒保戶反倒應該換腦袋,利用保險的強迫儲蓄功能,進行長期保障規畫,「在高齡社會趨勢下,他益的壽險保障和自益的投資理財密不可分,都很重要。」而近兩個月儲蓄型險種大賣,也印證了彭金隆的看法。
其實,保險公司除了提供保守族群單筆躉繳、也有少數分期繳商品可定期提供回饋金;另外,若是較年輕或可承受風險的穩健族群,也可考慮有設定撥回(配息)機制的投資型商品。
例如在市場上歷久不衰的還本型產品,由於兼具保障與儲蓄功能,採取固定利率,因此受到特定保戶青睞。「有些人在意複利效果,有些人卻重視絕對的正報 酬,」磐石保經處經理林孟璇分析,六年期還本型壽險,必須繳滿六年才能拿回滿期金,否則就會有損失;而本息的年報酬率前6年平均可拿到1.7%,但若持續 放著,第7年開始就能拿到約2.5%的利息,這類險種特別獲得不少包租公、包租婆青睞,因為平均不動產的租金報酬率目前僅剩2%。
另一個近年受歡迎的熱銷炸子雞──利率變動型壽險,則由於具備宣告利率給付增值回饋、以及儲存生息等特性,吸引不少客戶埋單。業者會依照投資績效和 市場利率,綜合出一個宣告利率,當保單宣告利率減去預定利率後的差額,再乘以保價金,會再把利差回饋給保戶。舉例來說,目前台幣儲蓄險預定利率約 2.25%,對保戶來說,有複利效果,在微利年代中以時間換取空間;而美元預定利率甚至高達3%,且保費相對便宜。
換句話說,利變型壽險相當適合長期的退休規畫,然而若是對年滿55歲、保單滿6年期的準退休保戶來說,目前保險局也已放寬,「現金」給付回饋不再限年領,等於可以每個月領息,保持穩定現金流;至於利變型年金險,在累積資產時期,也是依據「宣告利率」來增值。
利變型壽險 適長期退休規畫
類全委保單應注意進場點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型保單由於連結基金和保單功能,近兩個月在負利率環境的不安氛圍下買氣「急凍」,安聯人壽副總經理楊承清拿出各國債券殖利率曲線 圖、以及資本市場大盤指數強調,「資本報酬率」和「固定收益」是迥然不同的配置方向,穩健的基金族或股票族,若選擇有專人代操的類全委保單,除了觀察進場 時機和配息率,也應觀察淨值的波動度是否穩定。
購買保單前還是應該停看聽。首先,設定預算,無論買什麼險種,都必須先保留資金彈性,因為合約一旦簽定,除非保險公司不想承受太大風險,中途提供較 優的解約條件,否則大部分的險種若在6年內解約,所拿回的保險金都會打折扣;第二,設定該筆資金的用途,例如買房、教育資金、創業或退休生活費等,如此才 能找出最適合自己需求的保單;第三,若是考慮保費較便宜、預定利率較高的外幣保單,如美元、澳幣等,就必須注意匯率風險,否則有可能反而虧蝕本金。在市場 動盪之餘,重點還是要多思考如何讓資金運用更有效率,才能突破微利瓶頸,理出更多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