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看高加索-2》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高加索舞台
2009/05/21 16:08:50瀏覽953|回應0|推薦0

我看高加索》歐亞交界線上的民族博物館

我看高加索-2》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高加索舞台   /聯合報
張信剛(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北京大學講座教授]
二十世紀初,有一名喬治亞神學院的修士,易名史達林,改信馬克思主義,並與同伴貝利亞在外高加索鼓吹無產階級革命。十月革命來臨時,興起於歐洲的民族主義浪潮席捲了外高加索各民族……

西元七世紀上半葉,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勃興,由此改變了西亞、北非以及中亞的歷史進程。阿拉伯帝國取代波斯薩珊帝國,繼續與拜占廷帝國在高加索地區對峙,為這一地區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元素。

突厥人初登舞台

從八世紀起,許多原來在中亞草原上的突厥人皈依了伊斯蘭,並越過鹹海之東的錫爾河(Syr Darya),進入了此前屬於波斯語族的世界(今烏茲別克斯坦)。

十世紀開始,許多突厥部落紛紛南渡阿姆河(Amu Darya),進入今天阿富汗、土庫曼斯坦與伊朗境內。其中最強大、向西邁進得最遠的一支是塞爾柱突厥人(Seljuk Turks)。他們於十一世紀在西亞建立起幅員遼闊的王國,並於西元1071年在高加索地區之南,亞美尼亞的曼濟克爾特(Manzikert)打敗拜占廷軍隊,俘虜了拜占廷皇帝。自此,原本在波斯文化圈東北的突厥人大量進入拜占廷帝國最重要的領土小亞細亞(即今土耳其),到了波斯人地區的西北。

塞爾柱突厥人大量進入高加索地區後,伊斯蘭在這一地區聲勢大升,許多本來信仰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高加索居民也都逐漸轉奉伊斯蘭。今天的阿塞拜然人(Azerbaijani或Azeri)原是隨塞爾柱人進入高加索地區的突厥部族。十二世紀,他們的上層已使用波斯語,其中一位生長在今日阿塞拜然西部的詩人叫尼札米(Nizami)。他用波斯文寫了五部韻律優美的浪漫長詩,成為伊斯蘭世界(特別是波斯人)的文學瑰寶。其中一部是描述波斯王子霍斯洛(Khusrau)和亞美尼亞公主希琳(Shirin)的愛情故事。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的波斯細密畫都以這個故事為題材。

十四世紀初,處於小亞細亞西北角,塞爾柱突厥王國邊疆地區的一個小公國的首領奧斯曼(Osman),逐漸擴充領土,自立國家。奧斯曼之後的十代蘇丹,連續250年,個個能文能武,勤政善戰。到十六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的國勢達到巔峰;它的領土包括了匈牙利、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又稱「安那托利」)、北非、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兩河流域、阿拉伯半島東西部和波斯灣西部沿岸地帶。而這個強大帝國的東北邊疆就在今天喬治亞的西部。

波斯文化復興

十三世紀中葉,蒙古人征服伊朗與高加索地區,建立伊兒汗國,並將首都設在高加索地區南緣的大不里士(Tabriz)城。此一時期,波斯伊斯蘭文明受到極大的破壞。但不到一百年時間,伊朗的蒙古統治者也皈依了伊斯蘭教,並改用波斯語,波斯文化因此又開始復興。十五世紀初,中亞撒馬爾罕一個突厥化了的蒙古軍人帖木兒占領整個西亞,包括部分小亞細亞與高加索地區。

帖木兒的兒子以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Herat)為首都,帖木兒汗國的宮廷自此使用波斯文。他們在中亞和西亞大量修建清真寺,建立伊斯蘭經學院,發展科學,提倡文學,注重藝術,形成波斯的文藝復興。十六世紀初,帖木兒帝國敗亡。代之而起的,在中亞是從伏爾加河中游南下的突厥化了的蒙古人所建的烏茲別克汗國,在西亞則是由波斯化了的阿塞拜然人所建立的薩法維(Safavid)王朝。因為烏茲別克人從來沒有波斯化,所以今天的中亞主要是突厥語的世界;而伊朗與阿富汗則仍然屬於波斯文化圈。

薩法維王朝在十六、十七世紀裡,將伊朗建成一個什葉派伊斯蘭帝國,其軍事、商業、文學、藝術都相當發達。這個帝國的西北邊疆就在高加索地區的東部,包括今天的阿塞拜然共和國和俄羅斯境內的達格斯坦。進入十八世紀,波斯與奧斯曼帝國的邊界趨於穩定,而它與俄羅斯的邊境卻因戰爭而一再變動。

我曾在今天伊朗北部與阿塞拜然共和國幾乎接壤的大不里士買了一條聞名世界的大不里士地毯,也重溫了這個古城十六世紀時在奧斯曼帝國與薩法維帝國的爭奪下,數易旗幟的往事。

俄羅斯的長期經略

占地廣袤,組織鬆散,生活於森林中的俄羅斯人於十三至十五世紀被草原民族蒙古人統治。十五世紀開始,俄羅斯人逐步擺脫了蒙古人的控制,以莫斯科公國為核心,向四周擴張。十八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為學習西歐而將國都自莫斯科遷至新建於波羅的海之濱的聖彼得堡。但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和比他更有才華的卡德琳娜大帝(1762-1796年在位)絲毫沒有忘記向東向南拓展領土。1722年,波斯薩法維王朝覆滅,高加索地區的不少小王侯紛紛擁兵自立,受到繼起的波斯國王發兵討伐。這些小汗國的王公向俄羅斯求救。正是前門拒狼,後門迎虎!

俄羅斯在它的擴張中,很得力於一批亦農亦兵亦盜的哥薩克人(Cossacks)。他們多數是在波蘭、烏克蘭和俄羅斯社會中無法發展的人,紛紛集結成群,開闢土地,實行自治,又騎馬向東向南征伐。托爾斯泰的名著《哥薩克人》就描寫了他們在高加索地區為沙皇效力的事蹟。

十八世紀末,俄國已然吞併了大部分北高加索,將達格斯坦人、切爾凱西亞人與奧賽梯亞人置於俄羅斯統治下。十九世紀,通過對波斯和對奧斯曼帝國的多次戰爭與條約,又蠶食了南(外)高加索(Transcaucasus)的大部分土地,把喬治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然納入俄羅斯版圖。

二十世紀初,有一名喬治亞神學院的修士,易名史達林,改信馬克思主義,並與同伴貝利亞在外高加索鼓吹無產階級革命。十月革命來臨時,興起於歐洲的民族主義浪潮席捲了外高加索各民族。1918年,喬治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然這三個來自不同血緣,信仰不同宗教,說寫不同語言文字的民族經過一番戰鬥各自成立了獨立的共和國。1922年,蘇聯布爾什維克的紅軍壓境,取消了這三個共和國,合併成「外高加索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的第一任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就是史達林。史達林當政時期,南、北高加索地區的行政版圖及民族劃分屢有改變:1936年,外高加索共和國又重新分為亞美尼亞、喬治亞和阿塞拜然三個共和國;1941年,北高加索的車臣人(Chechen)和印古什人(Ingush)因被指支持德國納粹而遭集體流放西伯利亞。史達林死後被赫魯雪夫批判,他們才獲准還鄉。

上世紀八○年代,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後,我在一份美國外交學刊上讀到一篇文章。它指出,蘇聯雖然看似強大,但內聚力很低,因為它幅員太廣,境內民族太多。文章的結論是,只要有適當的條件,蘇聯的各共和國會相繼獨立,而且獨立後也不會太平無事。這個分析與推論對高加索地區來說,的確相當準確。

 蘇軍出兵阿富汗內幕

史達林滅友也滅親 - YCC的部落格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wanese38&aid=297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