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huaxia.com/la/jwgc/2006/00420361.html 台灣是中國一省,這是常識。2月4日,日本外長麻生太郎在演講中竟稱之為“國家”,不值一駁。但其演講將台灣“教育水準”歸功於日本殖民教育,則有必要澄清。 儘管麻生在2月7日為自己的言論表示道歉,稱之為“失言”,但究竟是“失言”還是“失據”?所謂“失言,指“無意中說出不該說的話”,但卻有可能是真話。而麻生外相所言,是嚴重失據。 麻生聲稱,“從台灣大人物那裏得知”,“我們的前輩還是在那裏幹了些像樣的事”。其實,欲知日本殖民者在台灣的作為,只須對彼國歷史資料稍加瀏覽便知。 不學日語者罰款 日據時代吉野秀公著《台灣教育史》第12頁載,1898年6月5日,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向地方長官訓示教育理念如是:“倘若漫然注入文明潮流,養成權利義務學說盛行之風氣,則將有陷新附居民于不可控禦之弊害,故教育方針之制定必須十分講究。”顯然,這裡視“文明”為弊害,以“控禦”為目的,屬典型的奴化教育。 兒玉源太郎任內的民政長官為後藤新平。此人在任8年,號稱日本歷任台灣統治者最具“建樹”者,享“政界惑星”之譽。據井出季和太著《台灣治績志》第331頁,後藤新平于1903年出席台灣學事諮詢會,概括該會的宗旨是,“討論如何普及日語足矣,此即總督訓示也”。 正是在此教育方針下,日據時代,台灣廣設“公學校”和“教育所”,貫徹日語,盡廢漢文。鼎盛之時,專為奴化漢人兒童的公學校達661所,“蕃族”兒童教育所180處,針對成年人開辦“國語講習所”367所。尤其1941年以後,“皇民化運動”幾近瘋狂。台灣總督府規定:所有機關、學校等公共場合,禁止漢語;教師教學、學生讀書,概用日語;不會日語者不準就業;已就業而不講日語者解聘;不學日語者罰款;火車票不售與不講日語者。(見昭和13年版《台灣年鑒》)。 日人為殖民利益而舉辦台灣教育,卻又顧慮臺籍子弟“窮且益堅”,一朝學業反超日人,置日本殖民統治于不利。 據《台灣治績志》第337頁,後藤新平曾檢討英國殖民教育:“初無深思遠慮,但以教育為善事,而為之開設學校,他日致以其人之道反其人之身之果,此乃殖民政策之失誤。” 因此,他主張“預防如荷蘭、印度盡力於智力開發而多陷於弊害”,實行刻意防範民智開化的“差別教育”。其手段為:將日、臺學生分別就學;教育設施、教員、教材分為優劣三等:優者專為培養日人子弟,劣者專為臺人而設;針對高山族設立的“蕃族”兒童教育所,則全部由日本警察“執教”。 強迫臺民接受歧視教育 “差別教育”表現在教育規格方面,是對中、高等教育的嚴格控制。據統計,1944年台灣每萬人有小學生1554人,中學生44人。按此比例,僅3%的小學生可升中學。台灣唯一的高等學府“台北帝國大學”創立於1928年,但直至1945年,該校16屆畢業生中,臺人僅219人,佔總數八分之一;而居全臺人口6%的日人,其子弟卻幾乎佔台北帝大的全部!(據《台灣省51年來統計提要》第1220-1221頁,第96頁)。正是這種“差別教育”,將臺民永遠固化在“文化底層”。 殖民者並要求臺民對“差別教育”逆來順受。據矢內原忠雄著《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第170頁,後藤新平曾公開對學生演講:“汝曹如欲求與三千年來忠誠于皇國的母國(指日本)人享受同等待遇者,應以今後80年為期,努力同化于母國人,在此之前即被差別亦莫如之何,勿鳴不平。”聯想日據時代,台灣平均年齡尚不足25歲,竟設限80年“差別教育”,真可謂深謀遠慮。 若追溯台灣教育之業績,下列諸節似難回避: 其一,17世紀80年代,劉銘傳首創西學堂、電報學堂于台北。其二,日據時代,台灣近2000傢俬塾教育的頑強發展。其三,抗日戰爭爆發,部分臺胞徑奔祖國大陸求學。其四,1949年國民黨敗退,大批文化巨匠隨軍渡臺。 台灣“蛇毒院士”李鎮源(原台北帝大校友)回憶,“自1949北大畢業的傅斯年擔任臺大校長,任期雖然只有兩年,卻為臺大注入中國自五四以來自由主義的新精神;自此臺大校園學術風氣蓬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