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6 17:42:00瀏覽16537|回應30|推薦15 | |
七七事變前夕,報紙上,國民黨內暗潮不斷的鬥爭, 有增無止的意味濃厚。 "國民黨是敗在自己手上的!" 這話,最早勇敢說出的,據軼聞類書籍記載,是故總統,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先生, 1949年初在南京下野後,率部以國民黨領導人身分退守台灣時, 痛心的陳述。 當時,共產黨從1945年8月對日抗戰結束,僅有國民黨軍不到一半兵員及槍械的戰力,轉眼三年迅速擴展,到1948年底,49年初,遼瀋,淮海(徐蚌)及平津戰役,相繼告捷,終於拿下南京,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蔣介石總統對日戰後在南京就任國大選出的中華民國第一屆總統,黨內競逐者不以為然者,即不掩心中之不服;桂系廣西軍方出身的李宗仁,有白崇禧聯盟撐腰,硬是透過國大投票,選上副總統,打掉了蔣先生屬意的孫科。 中央政府黨內雜音強,蔣先生不是不明白。 戰場上,守北京的傳作義不肯駐防南調;胡宗南攻延安竟然是個空城,東北華北戰局都不樂觀,將領的鬥志,日益墜落;加上美軍提供的軍艦,轟炸機,都有共黨地下工作者暗中運作厭戰,反戰。國民黨軍前途悲觀消極。 蔣先生了解大勢已去,命人私下安排撤守台灣,李宗仁在美方和共黨同情者聳恿下,逼退了蔣介石總統,登上代理總統大位。 與共黨談判,李宗仁既貪生怕死,又沒有戰略戰術; 他想和共黨協議劃江而治,共黨高居優勢不可能接受; 他想敞開南京國民政府大門,投降,又沒有做"罪人"的大奸大惡霸氣。 拖來拖去, 李宗仁最後在中華民國現代史的紀錄裡,只是一位共黨攻陷總統府時的代理總統。 顧三顧四? 黨內鬥爭? 形勢估算錯誤? 不論怎麼說, 留得青山在的蔣介石先生, 至少在台灣開墾了根;他的接班人兒子蔣經國,為他的獨裁統治,贖罪解嚴,舖下台灣民主之道路,比起只計較一時的李宗仁,眼光心機與謀略,政治精算度,蔣介石先生果如毛澤東言,"狡滑"。另一個角度看,他以退為進,以忍制動,很深遠。 王金平先生近日為ECFA國會審查事所做的,掀起了國民黨人馬王心結新一波議論。是一時?還是長遠?王院長不分區立委選上院長,黨中央不提名;區域立委又無勝算,處境,比之李宗仁當年,更差,政治計算的基礎何來,是一門學問。 明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馬英九恭逢其盛,面對黨內始終不息的派系內軋類似 1949年的氣氛,他有何想法?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