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12 19:21:17瀏覽205|回應0|推薦1 | |
試析【啼笑因緣】與【兒女英雄傳】女性角色對照
壹、 研究動機
一開始對於張恨水這個作家,並無太多的了解,直到某一次於網路電子報 上,閱讀到有關於他這個人是被張愛玲所欽佩的寫作前輩,又去查了他的相關作品《啼笑因緣》,此時,我對他的認識也僅止於他是一個厲害的小說家。直到課堂上,閱讀了節錄後的《啼笑因緣》,覺得故事內容相當吸引我的注意,才決定要探討這本曾被翻拍過電影、電視劇多次的小說。因為書中於前段曾多次提到《兒女英雄傳》,因此才會想要探討這兩本書中的女性角色作為分析對照。而在《兒女英雄傳》中有著兩位長的相像的女子,一位是俠義的兒女英雄何玉鳳,一位是嫻靜聰慧的張金鳳。而
貳、 研究範圍
【啼笑因緣】主多鋪陳情節的轉折與變化,【兒女英雄傳】則常在書中女主角-關秀姑的口中藉由自己的心情轉折,與書中的十三妹對比,也將樊家樹對比於安公子。此兩本書中皆有一男與多女的感情糾葛,而書中也有兩名相貌相似但個性卻大相逕庭的女主角,因此想藉由書中女性角色的個性,所處的年代生長環境,為分析之主軸。
參、研究綱要
一、背景介紹 (一)作者生平背景: 張心遠的父親張聯鈺從小跟著父親張兆甲在行伍裡行動,也練出一身好武藝,而張心遠卻與武藝絕緣。張心遠出生後原名為芳松,字心遠,但後來芳松此名只出現於家譜中,心遠反倒成了本名。作者的爺爺武功高強,無論踢腿劈掌,舞刀弄槍等大絕活都難不倒他,最令作者佩服的就是他的爺爺可以利用一雙筷子,隨手一夾便夾死一隻蒼蠅,翅斷身形猶在。祖父的武藝,在作者書寫俠客時,常可見到他將祖父的形象移植其中。如《啼笑因緣》中的關壽峰。 祖父過世後,作者隨著父親搬到繁華的景德鎮,在這裡作者用他的眼看到了貧富懸殊的對照,有關之後小說中常可見到貧富懸殊對照,小時生長的環境不無影響。 作者喜歡故事性濃厚的書籍,從古書中的《左傳》,到了五十多歲仍能背出其中的幾個段落,可想而知作者對此書的熱愛。而之後接觸了小說,不只看小說也看小說的批註,這對之後他寫小說有不小的幫助,更因為他熱愛小說的程度,父親還給他取了個綽號為小說迷。之後還以此為名創作了一部小說《小說迷魂遊地府記》。
(二)創作背景: 作者發表多部小說,並已有一定的聲譽,有不少報社業者向作者邀稿,而這時的作者也學會同時創作多部小說,但大多為糊口及應付情面之作,只有少部分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還保有基本水準。當時上海第二大報副刊主編嚴獨鶴在北京遇見作者並向作者邀稿一部連載小說,當嚴獨鶴回到上海後,不忘提醒作者,南部讀者要看噱頭,要作者於書中多加一些噱頭引起讀者的注意。 為了增加噱頭,利用對比讓長相相似的女子一貧一富皆愛上同一名男子,之後將朋友喜歡上大鼓書女,而被軍閥奪走之情形,加以改造,並增加一位俠女以對付這位軍閥。 而《啼笑因緣》書名由來,起因為《春明外史》中的兩句詩:「欲除煩惱需成佛,各有因緣莫羨人。」而張恨水先生在當下因應金錢的需要,所寫的作品需符合市場,而創造了一個以多角戀為主題的故事,加上他最喜歡的才子佳人。這部小說便因此完成了。
二、文獻回顧
1.《小說奇才張恨水》 2.《啼笑因緣中三位女性的形象》 3.《啼笑因緣的審美特性》
肆、試析啼笑因緣女性特質與兒女英雄傳之對照
一、角色分析: 1. 關秀姑-俠心俠膽的女俠:看似一位傳統的女性,從一開始只敢靜靜 將書中角色投射到自己以及樊家樹,在不知如何處理心內的感情時,也 只是藉著佛經的閱讀讓自己的感情能夠慢慢沉靜。書中一位常受秀姑齋 菜的老和尚對秀姑說:『大姑娘!你為人太實心眼了。心田厚,慧眼淺, 是容易招煩惱的。……』僅只短短一句話,對於關秀姑此角色也有了一 份簡闢的見解。至於關秀姑對於樊家樹起初也真如和尚所說的實心眼, 我覺得書中秀姑最可愛的部份便是從父親生病後,秀姑就時常揣測家樹 的心意,從「他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好呢?父親在床上安然地睡熟了,他 坐在床下面一張短榻上沉沉的想著,只管這樣想下去,把臉都想紅了, 還是自己警戒著自己。」[1]到「恰好次日家樹來探病,當日秀姑接著這 一部小說,還不覺得有什麼深刻的感想,經過了三天三晚,把這部《兒 女英雄傳》,看到安公子要娶十三妹的時候,心裡又佈下疑陣了。莫非 他家裡原是有個有個張金鳳,……我大概猜得不很離經。但是這件事, 是讓我很為難的。現在不是安公子的時代,我哪裡能去作十三妹呢?這 樣一想,立即將眉頭深鎖,就發起愁來。眉一皺,心裡也兀自不安起來。」[2] 單從這兩段,就可看見,秀姑的心眼是很單純的,雖然他對於男主角- 家樹也有不一樣的情感,但在秀姑尚未遇見鳳喜時,便有了如果他家中 早有一位張金鳳,他是斷不會成為後段的十三妹的。看似對愛情傳統, 卻也有新一代的思潮,對於男人一夫多妻的制度,並沒有多大的同意。 這在後段,男主角終於注意到這在他身旁一直守護的女人,而想共同白 首時,她卻默默將話題引開了。
2. 沈鳳喜-嬌蠻浪漫的底層女子:從男主角第一次初見沈鳳喜,便先被鳳 喜的外貌給吸引住了,從啼笑因緣書中男主角對鳳喜的第一印象便可知 「說話時,來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面孔略尖,卻是白裡泛出紅,顯 得清秀,梳得覆髮,長齊眉邊」[3]而後續因家樹已先支持了兩吊錢,鳳 喜對於家樹更是多了一分注意,在此章節「她那一雙眼睛,不知不覺間, 就在家樹身上溜了幾回。剛才家樹一見她,就先猜她是個聰明女郎。雖 然十分寒素,自有一種清媚態度,可以引動看的人。……似乎她也知道 自己憐惜她的意思。」[4]便可看見她也不過是一位在底層生活為了金錢 而辛苦的小女子。面對一位俊秀而家中小康的家樹,從那兩吊錢開始, 鳳喜對於家樹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家樹則是因為鳳喜的美麗外貌而受吸 引,進而順其自然用自己能提供最實際的幫助-金錢。不外乎,之後遇 見比家樹擁有更龐大金錢的軍閥,會一時意亂情迷。而樊家樹與沈鳳喜 因為一開始愛情的基礎就不穩固,建立的點以及他們本身的懸殊從經 濟、社會地位、文化素質。在當時的社會裡,鳳喜是一個赤貧無產者, 她唯一較大眾好的生有令男人神魂顛倒、渴望據為己有的女人的“花容 月貌”,而這正鑄就了她命運的急劇起伏的變化。在沈鳳喜人生的前後 兩個階段,她分別扮演了“天使”與“瘋婦”兩個不同的角色,從一個 單純唱大鼓書的女孩兒到身心備受煎熬導致瘋癲的女子。沈鳳喜是本書 中的悲劇角色。 3. 何麗娜-世故灑脫的大家閨秀:男主角對於何麗娜的第一印象是個外放 的女子,他甚至稱之為放蕩,從書中章節可見「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子, 穿了蔥綠綢的西洋舞衣,兩隻胳膊和雪白的前胸後背,都露了許多在外 面。……但是最奇怪的,他的面貌,和那唱大鼓書的女孩子竟十分相 像。……何小姐打開提包就抽出兩元鈔票來,……讓家樹受了很大的刺 激。白天自己給那唱大鼓書的一塊錢,人家就受寵若驚,認為不世的奇 遇。……家樹先不必看那人,就聞到一陣芬芳馥郁的脂粉味,自己雖不 看她,然而心裡頭,總不免在那裡揣想著,以為這人美麗是美麗,放蕩 也就太放蕩了……」[5]這是樊家樹對何麗娜的第一印象,穿著露骨服裝 感覺放蕩不羈,花費揮霍與鳳喜相似的女子,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身分與 個性。
二、角色對比:
1. 關秀姑與沈鳳喜: 相同處,同為下層社會的女子,皆為父或母一人獨自撫養長大,一個從文唱大鼓書,一個賣武維生,都曾受到樊家樹雪中送炭的幫助,兩人都青春貌美都被劉德柱看上眼過,都愛樊家樹。 相異處,樊家樹對沈鳳喜一見鍾情二件傾心,而對關秀姑卻僅僅是一位忘年好友的女兒。 對於關秀姑這位俠女以及鳳喜這位可憐貧苦的小女子,在追求愛情時,或許跟著身邊是由生長環境也有些許關聯,一個是大喇喇地賣武之人,而男子相較於女性在社會中生存總是看起較為容易,,他對秀姑的教導以及影響,有著俠義的心腸,以及鄰近的和尚對他的影響,秀姑對於愛情或許還有些小女兒心態的憧憬,但在了解她愛的人不是愛她的人,她將這分感情內斂成大愛或者可說是親情,盡她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曾經愛過的人-樊家樹。與她讀佛經念佛經對於愛情有大大的豁然。 之於沈鳳喜,她本身的環境就處於孤女寡母與一個不事生產的舅舅生活在一起,可以說是從小他們的經濟相較於關秀姑的爸爸可以賣武維生,而鳳喜家的經濟壓力就靠著鳳喜這可憐的女孩唱大鼓書,甚至賺的微薄薪水,也可能讓舅舅揮霍去。因此當樊家樹出現時,一位王子解救了她,她對於樊家樹有愛情有恩情,所以當家樹出現時,她表現的積極度比起默默的關秀姑在自己的內心鑽牛角尖,她努力讓樊家樹愛她而且寵她,從第三回中「卻說家樹林走的時候,鳳喜給了他一個紙包。他哪裡等得回家再看,一面走路,一面就將紙包打開。這一看,不覺心裡又是一喜,原來紙包裡不是別的什麼,乃是一張鳳喜本人的四吋半身相片。」[6]相對於秀姑默默喜歡,鳳喜對於愛情則是積極的求取。使得家樹對於鳳喜幾乎有求必應的階段,幾乎是用金錢在堆砌他們的愛情。所以當一個比家樹更有能力且壓力的劉德柱出現時,鳳喜無法控制對於金錢的需要也僅僅是因為生活的壓力所造成,使她無法灑脫地說:「我只要愛情不要麵包」,而在當下的環境下,不管鳳喜答不答應劉德柱的要求,終會被劉德柱給欺負。而且全家人的生命以及依靠更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對於一個底層社會生活的人,又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爸爸也沒有一個良師益友可以提供她意見。對於她答應劉德柱要求,我倒不覺得這有何不對,一切都是時勢所逼。
2. 沈鳳喜與何麗娜: 兩個面貌相似的女子,一個是略為清瘦有著良好家世並具備新知識的新時代女子,而另一位則是稍微豐滿生活在底層社會的平民女子受傳統男權所影響,嫁雞隨雞非嫁狗隨狗爬的想法深深地影響著她。兩個面貌相像的女子。從家樹對於兩個女子的想法「想到白天唱《黛玉悲秋》的女子,心想她何嘗沒有何小姐美麗!何小姐生長在有錢的人家裡,茶房替她穿一件外衣,就賞兩塊錢,唱大鼓書的姑娘唱了一大段,只賞了她一塊錢,她家裡人就感激涕零。」[7]明明同樣為女子還是相似的女子,但卻因為家庭背景的差別而有了不同的境遇,一個可以想玩就在舞廳晃到天荒地老,隨手就打賞茶房兩塊錢,另一個卻得在辛辛苦苦的在路邊唱著大鼓書,還不一定愈得到肯賞賜的幾吊錢。也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生長背景,鳳喜比起麗娜小鳥依人得多,她只能依賴著別人。而麗娜因為擁有的夠多,所以是個走在時代尖端的女性。可是他們都有個很大的共通點,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鳳喜在一開始的贈送照片,而麗娜也跟著樊家樹所不喜歡的奢華以及跳舞都改變了。他們對於愛情的勇敢追求,對於樊家樹的愛是有目共睹的。 3.關秀姑與何玉鳳(十三妹): 兩個都是俠女,在殺害壞人十,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極有擔當。 以啼笑因緣中關秀姑殺害劉德柱後在牆上留的字句「現在他又再三 蹂躪女子,逼到我身。我謊賊至山上,點穴殺之,以為國家社會除 一大害。我割賊胳膊出血用,棉絮沾血寫在壁上,表明我作我當, 與旁人無干。中華民國X年X月X日夜十二時。不平女士啟。」[8]對 於何玉鳳(十三妹)那僅只於書中前段,到了後半段,十三妹成了一 個端莊幫助夫婿求得功名的普通女子,在書中曾提到何麗娜同樊家 樹看了一齣《能仁寺》的劇,說得正是兒女英雄傳中十三妹仗義不 平殺了奸和尚並替安公子與張金鳳作媒的事,在能仁寺的牆上也留 了一段話「貪嗔癡愛四重關,這闍黎重重都犯。他殺人汙佛地,我 救苦下雲端,剷惡鋤奸。覓我時,合你雲中相見。」[9]或許可以說是 關秀姑是在看完兒女英雄傳而有這樣剷奸除惡後留言於牆上證明此 事與他人無干的一種方法,也可以說是他自己想到的。但在這兩段 話中,皆可以看見女子的大氣度。而在何麗娜與樊家樹一同看戲中, 這一段落也可看見,樊家樹對於十三妹最終嫁給安公子成為一位普 通民婦,頗不以為然。而作者本身對於這樣的結局也是不甚欣喜的, 所以在啼笑因緣中,俠女並沒有跟男主角在一起,反而是看淡了男 子對於女子的愛情,總是以容貌為先決條件的,自己本來毫無牽掛 伍、結論
這部小說寫於新舊觀念交接時刻,男男女女可能是新時代分子抑或傳統士大夫或女子。在此可看見一開始看來最為傳統的關秀姑,其實才是真正新時代女性,敢於看透愛情,敢將踐踏女子之男人繩之以法,而何麗娜雖有著新時代的知識薰陶,但在愛情當頭,也只是跟著男人的喜好而改變自己的愛好,拋棄了愛跳舞拋棄了豪奢的生活,而隱居於山。至於鳳喜,雖然家樹將他培養成一位女學生的模樣,穿著學生服,上了學堂,但是仍然只是身為男人身邊的一項玩物,當他被劉德柱強擄時,之後對家樹說的話,我這樣殘花敗柳的身子,難道還能侍奉你嗎?,當他被劉德柱無辜鞭打時,想的仍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相較於外表的新時代,麗娜和鳳喜也僅僅有了上學堂的機會穿著學生服的機會,而不如一個從未上過學堂的女子有著更新穎的想法。
陸、參考文獻
一、 專著 文康 (2003)。兒女英雄傳四十回。台北市:台灣古籍。 袁進 (1999)。小說奇才張恨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張恨水 (2002)。啼笑因緣(上卷)。台北市:未來書城。 張恨水 (2002)。啼笑因緣(下卷)。台北市:未來書城。 二、 期刊 徐仲佳 (2008)。《啼笑因緣》的道德敘事。長江師範學院學報,5,47-52。 張湘鋒 (2008)。啼笑因緣中三位女性的形象。語文學刊,7B ,100-101。 張靜環 (2007)。張恨水《啼笑因緣》的審美特性之析論。嘉南學報,33,357-370。 趙敏 (2009)。透視張恨水的讀者意識―以《啼笑因緣》在租界化上海的熱銷為例。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3,6-9。 歷成 (2007)。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湖北檔案,4,36-37。 三、 學位論文 四、 網路資料 蔚藍天 (2011)。論《啼笑因緣》中沈鳳喜的人物形象。2011年6月8日取自http://www.sbkk8.cn/zhuanti/wenxuepinglun/77613.htm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