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改變帶來醫治
2013/05/30 12:58:40瀏覽309|回應0|推薦0
 

改變帶來醫治

 

「遙控器」是現代人再也熟悉不過的模式,

熟悉到我們習慣性操控別人卻不自知。

 我們如何操控別人?很簡單,就是製造別人的罪惡感。

 從小我們的長輩就人人都會這一招,說好聽是「動之以情」,

說難聽就是「情緒控制」,你不聽話?

所有的人都會搬出「父母多麼用心良苦…」讓我們就範,

這實在是難以拒絕的大絕招,

因為「父母用心良苦」絕對是事實,

問題是,父母用心良苦所以我就要用「讓他們滿意」來回報?

這真的是父母期望的?

 究竟愛我們的人希望我們快樂還是希望「我們讓他們快樂」?

 對很多人來說,恐怕問這個問題本身都是充滿罪惡感且不可討論的。

 對權威,尤其是「為我們好」的權威提出任何質疑都是大逆不道。

 所以;一個孩子是否發自內心喜歡一件事並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不要讓父母傷心」,這就是動之以情背後的邏輯。

 沒有人會否認:愛我們的人付出的關心無價,

他們不是為了「利己」而關愛我們,

但是光是「為我們好」就足以讓事情複雜到失控。

 什麼是真正的「為我們好」?

 

 三十歲以前結婚是為我們好?

 考上高普考是為我們好?

 鼓勵嫁入豪門是為我們好?

 考第一名是為我們好?

 這些情節都很難說「NO」,但是也未必全是「YES」。

 作者提醒讀者,我們要作出選擇,不要讓別人為我們選擇,

我們不要跟人比較,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能力,

我們要對事情的結果負責,不能習慣說「都是你害的」。

 當一個人習慣找藉口,不肯檢討自己,那就是界限不清楚。

 我們要選擇自己負責,我們要擺脫罪惡感的捆綁作出真正的選擇,

不是怕人家生氣,也不是用我們的怒氣去威脅別人。

 

 

 

 若我們是父母,不要隨便用我們手中的資源或情緒去對孩子「軟性脅迫」,

要幫助他們作出真正屬於他們的選擇。

 若我們是兒女,不要習慣性接受父母的心理暗示(尤其是母親的眼淚)。

 

 

 不讓他們生氣就是孝順?!

 這是典型傳統思想,但值得省思。

 父母喜歡把錢丟到馬桶衝掉,我們就照做?

 父母要我們休妻另娶,我們也照做?

 只要不違背道德,我們都犧牲自己的意願,照父母的意思?

為的是不敢惹父母生氣,怕揹上不孝的罪名,

 只要碰到父母的權威,我們都選擇放棄溝通,順服父母。

 當我們身為父母會不會希望小孩發展出他自己?

 憑什麼我們就認為上一代比較固執,不懂得成全我們?

 是我們孝順還是怯於溝通,嫌麻煩?

 

 

 有多少我們深信不疑的「應該」其實都是錯覺?!

 或許我們該勇敢一點,重新檢討我們的界限。

 如果客廳的電視沙發都可以移動位置,

為何我們跟他人的互動模式不能試著改變?

 改變才會帶來醫治,一成不變就是僵化。

 拿回自己的主權,未必是革命,也許是關係活化的開始。

 

 聖經說,愛裡沒有懼怕。

 

 勇於面對自己,就是快樂的開始。

 我們可以搖控電視,但是千萬不要遙控彼此啊!

 

討論默想

 

1.我會用製造罪惡感操控他人嗎?

2.身邊的人會用罪惡感操控我嗎?

3.我是否常說「都是你害的...

 

 例如:

 

家中電視18年了,出現模糊不清,與先生討論要換什麼品牌電視,媽在旁聽到,

馬上變臉生氣的說:公司沒賺錢換什麼電視,要買電視等公司賺了錢再買。

就這樣我們怕媽媽生氣,忍受一台螢幕白點斑駁,及一台無影像的電視,

電視是先生唯一的娛樂,我們因媽媽的關係不敢換電視,留下永遠的遺憾。

媽以為這樣的規定是鞭策我們努力工作讓公司賺大錢----

我們以為孝順媽媽就是順她,不敢惹她生氣,陪她做她高興的事---

 

回想有一年媽臨時包粽子,看媽媽那麼高興,

我也開心的在旁當助手,結果把好友的婚禮忘了,

只因太在意媽媽的情緒,一味只想討她的開心,忘了自己的需要---

 

由上面實例., 父母用心良苦絕對是事實,但父母用他們的經驗及標準來要求孩子,如果孩子不依就以孩子大逆不道而勃然大怒,

究竟愛我們的父母希望我們快樂還是希望「我們順他讓他快樂」?

 

直到有一天我發覺我無法忍受媽媽的情緒控制,才發現自己的愚孝,

及看到我對兒子同樣的情緒控制‧

有一天兒子大聲喊:我如何做你都不滿意!

我才驚覺原來我把媽媽加諸給我的,我都忍受而且合理化它是孝順行為,

不自覺也對兒子同樣的要求及情緒控制,

幸好及時發現學習與媽媽立界線的遊戲,學習尊重兒子,

剛開始很難,媽媽反彈很大,幾乎不認這女兒,

周遭親友也責怪我不孝不應該,

我忍耐被親友指責,繼續學習與媽媽界線的功課,

也了解媽媽因為對我有很多不放心,才會掌控一切,

她的行為都希望我更好,但我沒有自我啊!

在我的堅持下,媽媽慢慢接受新的相處方式,

後來二人關係慢慢恢復,變的更健康,相處更愉快,

我與兒子的關係也由緊張變成有商有量,不再是命令加氣憤!

感覺有界限的生活更自由,彼此更自在,享受更多的尊重及快樂!

可以將需要及感覺表達出來!不怕對方會生氣!

彼此學習接受不同的想法,尊重對方是獨立個體,

自我決定及自我負責!

當父母的放手吧!改變帶來醫治!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y882001&aid=769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