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舟大水淺無力回天 李鴻章 (中)
2009/08/24 09:50:15瀏覽1248|回應0|推薦53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近 40 歲才中了進士,他這個進士可是中得不早也不晚,正好與曾國藩同一年考中,這一層關係在那時稱為“同年”,是一種極其微妙而重要的人際關係,從“實惠”上說,遠超過同鄉、同學、同族……因為同時考中進士,就意味著要同時做官,初為京官的他們有著共同的聯繫與參照,無形中成為一個整體而產生團結力量。

李文安是刑部司法官,有清廉正直之名,他性格内向,資質平平,但是眼力卻不差,在“同年”中始終跟曾國藩走得近。當時的曾國藩不過是一員普通京官,而李文安卻早早地安排兩個兒子李瀚章與李鴻章拜曾為師,學“經世之學”,這大概是李文安貢獻給家族的最高智慧。

Li Hung Chang (Li Hongzhang) by ookami_dou.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許多項“第一”與李鴻章直接相關:諸如第一支完全由洋槍裝備的部隊;第一支獨立的洋炮部隊;第一家大型綜合軍工企業江南製造局;第一個譯書機構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第一個語言和工程技術學校廣方言館;第一次公派留學生的1872 年留美幼童;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招商局;第一個近代平等條約 1874年的《中秘條約》;第一個電報局 1880年設立於天津的中國電報總局;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第一支近代遠洋海軍北洋海軍;第一部海軍軍制;第一面中國近代國旗;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廠;第一個海軍基地……。李鴻章他推著中國走上了現代化進程的第一步,但這些個“第一”卻是阻力重重,有時甚至於進兩步退一步。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翻開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將開宗明義的第一段說成大白話文的話,是這樣的:
 
梁啟超自己承認,他跟李鴻章“於政治上為公敵,其私交亦泛泛不深”。所以來自梁的褒獎是頗為難得的,因為,這是對敵人的讚美。其實,在内心深處,李鴻章是支持維新變法的,他在後宫聽到榮祿跟慈禧談到法辦維新派的對話,馬上私底下傳給了康有為,暗示他們要有所準備,但他作為一個老謀深算的官僚,深黯在斡旋的同時首先自保的道理。至於李鴻章暗中同情變法,確是毋庸置疑的。

由於,康有為等人所提出的很多舉措,如廢八股、建新式學堂等,都是李鴻章以前在奏摺中,提過卻無力辦成的,所以,他對康頗有惺惺相惜之意。自戊戌六君子被殺之後,慈禧便對維新派開始進行徹底清算,也有很多人揭發李鴻章實際上是“康黨”。慈禧也想趁機敲打敲打他,就拿著别人揭發他的信給他看。有人說你是康黨。李鴻章答:「臣實是康黨,廢立之事,臣不與聞,六部誠可廢,若舊法能富強,中國之強久矣,何待今日?主張變法者即指為康黨,臣無可逃,實是康黨。」慈禧聽後,默然不語。這足以殺頭之事,李鴻章乾脆承認,如果說支持變法就是康黨,那我確實是康黨云。但是李很明白,戊戌變法一方面是政綱的鬥爭,另一方面是光緒的“帝黨”和慈禧的“后黨”之間的奪權鬥爭。這一點上,李鴻章特别圓滑,他說“不與聞廢立之事”,即表態我從來不参加“帝黨”,慈禧也因此放了他一馬。

1851 年,洪秀全金田起義,中國此後長達百年的亂世拉開了序幕,在天子脚下搖了六年筆桿子的“翰林”李鴻章,也被拖回老家做起了“綠林”,他的淮軍體系,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邊境只是短暫地平靜了幾年,到了19 世紀70年代,沿海再度吃緊。在晚清文武之中,最早提出興辦鐵路的大員也是李鴻章,他的原始出發點仍是為了加強海防。李鴻章的聰明與狡猾,就在於他懂得陽奉陰違的藝術。1880 年,李授意唐廷樞上奏要求修築運煤鐵路,為免朝臣非議,還特意聲明,這條鐵道不設火車機頭,以驢馬拖載,才好歹得到了恩准。

在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裡,頭上頂戴花翎、腦後拖著辮子的李鴻章,在那個年代,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這著實令人驚嘆與不及。

李鴻章當然不會滿足用馬拉驢載的車皮,在鐵道上緩緩慢慢的滑行,並一再的伺機爭取。1881 年,通車的唐胥鐵路,由英國工程師設計、中國工人製造的“龍號”火車,是有蒸汽機車頭的,也是中國第一條鐵路使用的第一台機車頭。但通車沒多久,“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於是機車頭被下令禁止使用,運煤的車皮再次被驢馬拖載所代替,這大概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最大的笑話之一。李鴻章契而不捨、迂迴前進,六年後,當築建鐵路大討論,再次浮上清廷台面的當口,他耍了個小心眼,決定送給慈禧一個小禮物,讓這位西太后親眼見識一下火車的魅力。1888 年,古老的皇宮西苑,從中海紫光閣起,經北海陽澤門北行,直到極樂世界東面的鏡心齋,出現了一條由法國人全額贊助的1500 米的微型鐵路,與此配套的還有一台小火車頭和六節小車廂。這個可以快速行進的「玩具」,成了皇親國戚們在深宫後院的花車,大開眼界的慈禧,轉而明確支持鐵路的築建,長達十餘年的鐵路大論戰,最終由洋務派勝贏。



根據《北京條約》天津開埠後,外國的侵略勢力紛紛入侵,引起了天津人民的不滿。1870年6月爆發火燒望海樓教堂事件(天津教案)。上圖為當時天津民間在扇子上印有火燒望海樓的宣傳,廣為散發。此圖曾刊在1870年11月26日《繪圖倫敦新聞》報上。該圖為英國隨軍畫師所繪製。

1870 年 6月爆發火燒望海樓教堂的「天津教案」,一邊是外國人打死了天津知縣,搗毀衙署,一邊是中國人焚燒教堂、領館,打死了二十幾個洋人。七國連街抗議,揚言要把天津化為焦土,當外國軍艦集結大沽口,直接威脅北京,慌亂的清廷馬上把最強悍的淮軍調到天津,順手把李鴻章推上了外交前線。在此之前,他的恩師曾國藩已在處理此事,曾的性格正直,希望秉公直斷,百姓、洋人各打五十大板,但兩邊都不領情,結果愈鬧愈凶,事情還沒辦完,曾國藩的身體就垮了,一年後去世。李鴻章手段圓滑許多,他知道事不宜拖,快刀斬亂痲,賠償洋人五十万兩,條件是軍艦立即撤退,將主要“打教”的二十人處死,充軍發配二十五人,就雙方死傷人數,一命償一命。但據說到了真正處決之時,拉出去砍頭的並不全是殺洋人燒教堂的人,其中一些是從監獄裡拉來的死刑犯冒名頂替的。

清廷一看李鴻章這個安徽人本事不小,又會帶兵打仗,又會跟洋人周旋,奏摺寫得又好,那就別讓他走了,留在天津吧,以後跟洋鬼子彆扭的事還多著呢。於是很快,李鴻章就接到任命,接替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後兼欽差大臣(即北洋大臣),至此,他的權勢和聲望,已在曾國藩之上了。

大清國沒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統歸於「洋務」。主管洋務的李鴻章不可避免地成了大清國當然的「外交家」。李鴻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讓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國有一個「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而且也讓中國人在上一個世紀之交,一段悲傷的日子裡終於揪出了一個「罪魁禍首」,而李鴻章讓國人因為遭受屈辱而積澱的憤恨,在怒斥他的過程中得到宣泄。

李鴻章為大清國的國計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業,令他身後的國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對中國近代化產生至關重要影響的洋務運動的中堅,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外交官。但是,李鴻章一生所從事的另一種洋務,卻使他在生前和身後,招致了眾多的痛罵,因為,根據人民一向的認知,中國近代史上的屈辱與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所有竭盡心力的努力,無不是在把國家的領土、財富和臣民,出賣給洋人,這位大清重臣的罪責,深重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

英國大船商之妻立德夫人在她的《李鴻章的生平與時代》中,這樣描寫李鴻章:「有些話題他不願意觸及,但一旦不得不談,就表現出驚人的坦率。……有這樣一個儀容偉岸、極富個性的人在身邊,作為一個女人,慈禧太后一定會更有安全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eeper&aid=324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