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30 21:58:30瀏覽755|回應0|推薦0 | |
古再麗在周賽中和鴿聲嘹亮組合並列冠軍,月賽中一樣,她再次又彈又唱,依然得到嘉賓和觀眾的喝彩,結果又一次並列冠軍。希望她能在年賽中,繼續大放異彩! 像熱瓦普這種稀有珍貴的民族樂器,應該由政府、企業和民間一起來保護和推廣,才能使它不至於消失。 下面是《互動百科》關於熱瓦普的簡介。 熱瓦普,又稱熱瓦甫、拉瓦波、喇巴蔔。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彈弦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傳創制於十四世紀。清代被列入宮廷的回部樂。《律呂正義後編》(公元1746年成書)收錄稱喇巴蔔。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樂師史》中記載,熱瓦普起源於南疆喀什。 民間流傳的喀什熱瓦普,全長130釐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塊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驢皮。琴頭的弦槽部位向後呈直角彎曲。琴杆上纏有二十八個絲弦品位。琴杆與音箱連接處兩側各設一彎角。琴杆、音箱上鑲有駝骨、貝殼等裝飾。張一條主奏弦和四至六條共鳴弦,均用鋼絲弦。主奏弦定弦c1,四條共鳴弦定弦e、A、d、g,六條共鳴弦定弦#f.B、e、A、d、g或B、e、E、A、d、g。音域約兩個八度。 熱瓦普熱瓦普圖冊公元14世紀,國內外民族文化交流廣泛開展,維吾爾族人民在原有民間樂器的基礎上, 吸收外來樂器,創制出一些新樂器,喀什熱瓦普就是維吾爾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在民間一直盛傳不衰。到了清代,熱瓦普被列入宮廷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中,並以喇巴蔔、喇叭蔔之名載入史冊。成書於公元1746年的清《律呂正義後編》(卷四十五)《回部樂技》 載:「司胡撥一人,回名喇巴蔔。」清《皇朝禮器圖式》附有其圖。《清史稿》(卷一一) 載:「喇叭蔔,絲弦五、鋼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鑿空納絲弦,以五軸綰之,左二右三,曲首右側以兩軸綰鋼弦。用手冒撥指,或木撥彈絲弦,應鋼弦取聲。」 在公元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樂師史》 (古維文手抄本)中,敘述了十七位藝人創作的「木卡姆」流行情況,據藝人講:熱瓦普起源於南疆喀什。20世紀30年代,上海民族器樂演奏社團大同樂會,曾參照歷史資料制作了一套我國民族樂器,包括古代樂器和少數民族樂器,其中就有喇巴蔔兩件,並且還做了一些改革嘗試,原形制的七條琴弦,有五條絲弦、兩條鋼弦,樂會制作的喇巴蔔只張了五條絲弦。喀什熱瓦普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並在北疆地區也有流傳,它在工藝、音質和演奏諸方面,都較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 如果說「彈撥爾」是一種能奏出極富有魔力的樂器,那麼「熱瓦甫」這種樂器就是最為普及的樂器了。 熱瓦普,又稱拉瓦波、喇巴蔔。產生於公元14世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的《樂師史》中記載,熱瓦普起源於南疆喀什。它不但是維吾爾族喜愛的樂器,也是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等少數民族所喜愛的彈撥樂器。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