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1 17:54:18瀏覽6111|回應5|推薦15 | |
【哆啦王按】本篇文章摘自大陸網易新聞評論欄目。針對目前在英國擴散的「騷亂」,有深入的見解,特引來本格以饗各位格友。 英國倫敦北部6日發生的騷亂不斷升級,打砸搶燒已擴散至英格蘭其它地區。截至10日,有近800人被拘捕,逾百人被起訴,經濟損失已超1億英鎊。警民衝突說、種族歧視說、經濟衰退說以及網路助推說等不同解釋試圖填滿民眾的疑問,但相互交織卻又讓真相愈加模糊。 ◎警方濫用暴力,引發血案? 警方執法得到授權,深入調查仍在繼續 倫敦騷亂的導火索是29歲的北倫敦居民馬克‧達根上周被警方開槍打死。事發後英國獨立員警投訴委員會(IPCC)介入調查,並初步還原了整個事情的經過:反槍支犯罪警隊懷疑馬克‧達根非法持有槍械,於是提前在街道布控,攔截其乘坐的計程車並企圖逮捕達根。達根持槍拒捕並與員警發生交火,最後達根被員警擊斃,一名員警受傷。投訴委員會的初步調查顯示,警方回擊符合警視廳行動規則(MPS)。目前對於為何員警試圖拘捕尚無明確說法,但據委員會調查稱此次事件屬於警方打擊毒品和非法槍支的"三叉戟"行動,但IPCC的調查還沒有最終結論。 家屬不信任員警,流言點燃憤怒情緒 6日,達根的親友質疑警方的行動,並在當地組織了小規模和平示威,一些當地人也參與進來,而"有目擊者稱達根被迫面朝下躺在地面時被員警射殺"的報導開始流傳,此後更多的年輕人也加入其中,稍晚些時候數百人組織了抗議示威活動,次日又曝出"少女被數十員警毆打致死"的說法,事態開始升級。至今,這件事的持續惡性發酵已經遠超出當事人的預料,達根的家人公開對媒體表態稱,自己並未煽動暴亂,也不希望看到暴亂。 ◎為什麼怒火在托特達姆被點燃? 前聯合王國民眾入籍英國無障礙,文化隔閡、失業和犯罪等問題遭員警「重點監管」 二戰後的英國,來自東歐和南亞的不列顛領屬國公民可以任意進入英國。在1983年英國國籍法生效前,凡是前殖民地公民,只要付得起船票前往英國,就可以自動成為英國公民。來自南亞、中東、非洲乃至加勒比地區的移民湧入倫敦。與此同時,倫敦半數以上的公交司機、曼徹斯特3/4的紡織工都開始被外來移民所佔據,移民開始從事聯合王國最為底層的職業。 197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衰退中,少數族裔受失業率增高影響最為嚴重,高犯罪率和文化隔離成為突出現象,布利克斯犯罪率高出英國平均水準2倍以上,而托特納姆更是高出3倍之多。在托特納姆,被稱為「土耳其黑手黨」的黑社會組織控制了英國約90%的海洛因市場。 上世紀80年代布里克斯事件後,制度性歧視已不存在 1981年4月,英國警方在布裡克斯(Brixton)展開「沼澤行動」,以「合理懷疑」原則('Sus' law)對少數族裔進行「截停搜查」,有謠言稱警方對黑人採取了粗暴手段。最終族群情緒失控引發大面積騷亂。1985年的托特納姆,警方在對一位加勒比非裔家庭的搜查中,由於驚嚇使得嫌犯49歲的母親猝死,最終導致羅德沃特農場騷亂事件的爆發,1名員警死亡,60多名員警受傷。 布里克斯事件後,斯卡曼報告的出臺使得倫敦警方開始反思應對少數族裔時的行動方式。1985年的暴亂,使得倫敦警方開始大幅招進少數族裔警官。1985年倫敦員警廳有180名少數族裔警官,現在則有3000名。從這個角度而言,種族歧視在制度層面並不存在。 要嘛重點盤查,要嘛不管不問,托特納姆人對警方厭惡深入骨髓 警方在對待少數族裔問題上又呈現出兩種極端:犯罪率使得警方對有色人種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尤其在911後以及倫敦爆炸案後,警方在巡查、安檢等領域的做法讓很多少數族裔感到了壓力。2010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份調查顯示,在英國平均每位黑人遭遇盤查的次數要高出白人26倍,亞裔被盤查的次數高出白人6.3倍。 但另一方面,由於上述兩次重大騷亂的慘痛經歷,警方對待少數族群慎之又慎,為了避嫌,白人員警有意避免「截停搜查」,反而又滋生治安隱患。被監控和被拋棄,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情緒在少數族裔聚居區同時滋生,常駐倫敦的《赫芬頓郵報》記者伊莉莎白‧皮爾斯表示,從她開始報導這個地區以來,只有一件事情沒有發生改變,那就是人們的怒火:「無論警方採取什麼措施,警車從布羅德沃特農場駛過的時候,人們依然會發出噓聲。」 因此,造成今次騷亂蔓延的既不是簡單的警民衝突也不是典型的種族歧視。移民在融入社會的長期過程中與維持社會秩序的國家機關發生矛盾再所難免,這次走上街頭的民眾有黑人、亞裔、甚至白人也混雜其間,並沒有明確針對歧視政策或者事件。在這個移民文化、貧民區、高犯罪率、高暴力、員警高度關注的底層社區,馬克‧達根的死亡,究竟因為他是嫌疑犯、是黑人、還是窮人,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單一身份能決定後來的悲劇。 ◎經濟不景氣對騷亂起到了甚麼作用? 據英格蘭社區和地區政府的資料,利用Google得到了此次騷亂和貧窮之間的對比圖。顏色越深,代表貧窮程度越高,深紅色的區域為最貧窮的地區。從目前分佈來看,並不是越窮的地方必然會發生騷亂。 二季度英國GDP增幅為2010年以來最低,政府削支計畫已引發數次罷工、遊行和抗議 英國經濟持續低迷,今年第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僅為0.2%,增幅為2010年第一季以來最低。失業率自2009年中期以來一直維持在7.5%至8%之間。政府公共事業支出略高於去年同期,但卡梅倫領導的聯合政府上臺以來持續推行的一系列嚴厲的削減政府開支和財政緊縮的措施,已經使得英國發生了數次罷工、工會遊行和學生抗議。 去年12月,為抗議大學學費上漲,倫敦就已爆發大規模抗議,釀成打砸搶事件,以大學生、中學生為主的抗議者與警方爆發嚴重衝突;今年6月底,數十萬名公務員、教師走上街頭,抗議政府養老金改革計畫,也演變成暴力事件,多人在事件中被捕;而倫敦地鐵、民航等部門員工也在工會領導下,為抗議裁員舉行連番罷工。 首季度20.6%的青年失業率達歷史最高,年輕人「上升無望」才是騷亂主因 若把倫敦騷亂原因歸結為高失業率、財政削減、經濟不景氣,這很可能僅僅是一個貌似正確、全面的「萬金油」答案。看看走上街頭的人群,多數20多歲的人沒有明確的訴求,「覺得社會虧欠他們,他們有權利這麼做並不承擔後果。」於是他們向警方投擲瓶子,破壞警車,洗劫銀行、商鋪和政府辦公室,有商店玻璃被打碎,電視機等貨品被棄置在路邊,地上留有斑斑血跡。難怪匆匆結束休假歸國「救火」的首相卡梅倫痛心的說,英國社會出了問題,是社會缺乏責任心、缺乏道德心的表現。 10多年前,英國推行院校升格大學的教育改革打破了精英教育傳統,「80後」、「90後」卻發現,負擔大學學費越來越困難,辛苦畢業後又很可能失業。有統計顯示,英國首季度20.6%的青年失業率達到了歷史最高,英國9.4%的未成年人在15歲至19歲之間甚至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在騷亂起點托特納姆,當地政府今年把青年服務專案預算削減了75%,從烹調、音樂到體育在內的夏季青年活動都被取消,本來可以在社區青年活動幹點有益事情的無業青年只能被推向街頭,遊手好閒、製造事端就此開了門。 托特納姆今年申請求職者補貼福利的人比去年多了10%以上,年輕人失業最嚴重,一個工作機會相對應的是50多個失業者。 ◎騷亂讓西方支持言論自由「有苦難言」? 「槍不會殺人、人才會殺人」,社交網路不是騷亂「幫兇」 倫敦暴亂發生後,有人利用推特組織搶劫,並通過FACEBOOK展示「戰利品」,並呼籲對員警使用暴力。有人就此認為社交網路在騷亂中推波助瀾。但社交網路本質上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騷亂者可以使用這種工具來聯合進行破壞,愛好和平的人同樣可以利用社交媒體來傳播正面資訊,闢謠,提供説明,在社區的恢復上起到積極作用。那些呼籲上街和平示威,向警方提供線報、呼籲停止暴行的、甚至組織人們上街清理街道的行動就是通過社交網路完成的。 「因言獲罪」純屬誤傳,英首例煽動言論獲刑有充分證據 有媒體報導稱警方正在調查社交網路和論壇上的言論,任何發佈煽動騷亂言論的人將被逮捕。但事實上,所謂「面臨逮捕」只是警方出於控制局面的善意「警告」。因為逮捕令由司法機關簽發,警察局只是執法機構,沒有具體煽動對象的仇恨言論很難成為治罪的充分證據,就算介入調查,其中的過程也會受到嚴格限定。 英國首例借助網站煽動種族仇恨被起訴的案例發生在2008年,兩名英國男子在網上發佈包括被屠殺的猶太人圖片以及嘲笑其他族群的卡通畫和文章。法官認定他們的材料是「攻擊性的和侮辱性的」並有導致「巨大社會危害」的潛力。該案歷時2年審判,兩人分獲4年和2年不等的監禁。 此外,英國人保羅‧錢伯斯2010年1月在Twitter上揚言要「要炸掉機場」,法院判決其發送恐嚇性電子資訊的法律依據只是來源於保護接線員免受不良電話侵擾的法條。英國伯明罕市的保守黨議員加雷斯‧康普頓曾在Twitter上向某記者發出邀請要將其亂石擊死,該記者報警,議員因「發佈具有挑釁性或不當言論」的嫌疑被捕,交了保釋金並道歉後釋放。 ◎英國政府暴力鎮壓抗議行動? 員警「坐等挨打」被批無能,至少111名警員和5條警犬受傷 由員警打死平民引發衝突騷亂,再到員警當街逮捕打砸搶的民眾,引發網上關於英國員警濫用公器、暴力鎮壓抗議民眾的「想像」。但事實與之相反,因為「無能」,員警在今次騷亂中的應對表現備受批評。民眾認為警方對待暴徒的態度「過於軟弱」,未能及時阻止打砸搶燒的行為發生。電視畫面顯示,警方對暴力行為者的態度相對克制,甚至有受訪者稱,面對暴亂者,員警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等著挨打似」的。截止當地時間9日下午,已有111名警員和5條警犬在騷亂中受傷,有的員警不得不接受手術以保命。 此間專家分析稱,很多潛在因素導致這次騷亂升級,警方領導層在騷亂最初幾天的判斷和應對有不可原諒的失敗,警方不願使用武力縱容了犯罪行為。倫敦警方也承認,因為注意力集中在燃燒的建築物和騷亂中,他們別無選擇,一度只能聽任那些人從商店裡掠走商品。隨著暴力和搶劫事件迅速蔓延,防暴員警寡不敵眾,甚至無力採取行動。 使用高壓水槍需議會授權並提前24小時通知,迄今尚未考慮動用軍隊 最新的消息顯示,英國已決定授權警方在必要時使用高壓水槍、橡膠子彈對付騷亂,但在以往騷亂中,這類抗暴「武器」幾乎沒有投入使用過,更多是手握警盾和橡膠棒的員警在街上維持秩序。據BBC的報導,英格蘭員警從來沒有用過高壓水槍,全英僅有的6枚高壓水槍都在北愛爾蘭警局,申請需要議會批准。首相卡梅倫也認為,目前還沒有必要用到高壓水槍這樣的「武器」,如果需要使用這樣的「武器」前將提前24小時給出通知。 在範圍擴大的騷亂面前,儘管倫敦員警已不敷使用,但英國政府迄今為止仍然沒有考慮動用軍隊。2004年修訂的國民緊急法令替代了之前的國民防衛法和非常權力法。該法賦予英國首相及元首在特別時期最高權力,並對其中涉及國家暴力機器調動的部分做了細緻界定,其中可以調用的暴力機器有員警(包括交通警察)、消防人員、女王海岸警衛隊,而陸軍、皇家空軍和海軍不在此列。 迄今最近的一次軍隊開上街道是在1972年的北愛爾蘭,天主教民眾未獲授權在倫敦德里舉行抗議遊行,英國士兵向遊行民眾開槍,致使13人當場死亡。今年6月15日,卡梅倫向議會下院呈交一份5000頁調查報告,認定英國軍方1972年不應向手無寸鐵的抗議民眾開槍,並代表政府表示深深歉意。 ◎結語 奧威爾後的英國,年輕人總是熱衷於對一切潛在的「強權」、「不公」說不,糟糕的經濟狀況、潛在的族群矛盾、新式傳播工具都讓這場暴亂看似熟悉,實際又很陌生。但無論如何,滋生暴力的土壤都是值得反思和檢討的。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