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9 20:33:36瀏覽1208|回應6|推薦4 | ||
新華社最近發了篇文章,名為《象牙海岸選舉見證西方民主的水土不服》,此文通過象牙海岸的政爭闡述「西式民主不行於全世界」。先給大家看看這文章,再說說我的看法。 象牙海岸曾是法國殖民地,物產和資源豐富,1960年獨立後一直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較為穩定發達的經濟體。1990年,在西方影響和壓力下,象牙海岸開始實行多黨制和總統選舉,開始了「被民主」進程。但好景不長,自1993年開國總統博瓦尼逝世後,科政局陷入動盪:曾發生過兩次軍事政變;每次總統選舉時都會發生激烈派別爭鬥,甚至釀成流血衝突;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改善不明顯。 在非洲,象牙海岸亂局並非個別現象。冷戰結束後,西方勢力或明施壓力或暗加誘導,向非洲許多國家移植以多黨競選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制度,意圖用「西式民主」一統非洲。但這套制度卻「水土不服」,許多國家「逢選易亂」、政局不穩。僅自2007年底以來,肯亞、辛巴威、茅利塔尼亞、幾內亞、馬達加斯加等國都發生過大選暴力衝突或軍事政變。 這種普遍現象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一些非洲國家被西方灌輸了「民主選舉、一選就靈」的觀念後,形式上確實是「民主選舉」了,但因為缺乏健全的行政制度和權力制約機制,也沒有廣為接受的政治遊戲規則,往往陷入選舉機構宣佈一派贏得大選、另一派則拒不承認、繼而開始遊行示威、甚至爆發流血事件的「怪圈」。 另一方面,正是當年西方殖民者在非洲隨意劃分國界,留下了矛盾和衝突的種子。非洲一些國家原本就存在複雜的民族、部落、地域或宗教矛盾,而不同黨派之間的選舉競爭,往往演變為背後支持力量的權力爭奪,甚至釀成大規模衝突。比如,象牙海岸的選舉衝突就是其國內南北方矛盾的一個反映。 此外,西方某些勢力為一己私利,往往在這些非洲國家中尋找利益代理人,在選舉中翻雲覆雨。人們看到,一些國家的領導人緊握軍權,玩弄司法機關和媒體於股掌,或操縱選舉,或在選舉失利後拒絕卸任,或發動軍事政變上臺,使得政局反復動盪。而在這些表像的背後,往往有西方勢力在干預。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西式民主」在一些國家或許能順暢運行,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放之四海而皆準」。在不同國家、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生硬移植「西式民主」甚至「被民主」,往往會造成政局不穩,引發暴力衝突,阻礙經濟發展,降低百姓生活水準,損害這些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事實一再證明,「西式民主」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各國自主選擇政治體制和發展道路時,要適合本國國情,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這才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百姓福祉的根本保證。 【大中華哆啦王評】這些非洲國家如果不採行「西式民主」,採用其他的體制,就好比中共的共產黨一黨專政好了。就沒有問題了嗎?突尼西亞不就是個反例,雖然號稱民主,實際上是由一個強人執政了二三十年,這不就跟大陸由一個「強黨」執政六十年是一樣意思?最近還不是被人民力量推翻。 隨著經濟的發展,「民主」是該走的方向,正確的方向,就連中共「總理」溫家寶都曾經說過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西式民主」當然不一定好,缺少強而有力的行政監督組織,與明確的遊戲規則的話,碰到一些有心人,難保不會像象牙海岸一樣國家搞得天翻地覆的。實際上當前世界上諸多國家,都是假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然而,問題不在於「民主」!問題是出在人民有沒有民主素養,還有當政者有沒有行民主的風範,是不是求國家的發展,而非一己之私利!如果拿象牙海岸實行民主失敗作為推諉實行民主、深化政改的藉口,就是不太恰當的了。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