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6/05 22:49:14瀏覽3675|回應1|推薦14 | |
5月24日的聯合報「蘇起:台灣執政者 像籠裡的松鼠」中指出:現在行政部門比90年代「保守多、創新少」,用了太多事務官,政務官比例太低;事務官以服從為主,缺乏替政策辯護的勇氣,才會出現過去四年馬政府「只有獨唱,沒有合唱」的奇怪現象。 不知這是媒體自撰的?還是蘇先生本人的見解?為方便計,就估且以蘇文稱之。 一、政務官比例太低? 事務官、政務官的比例究竟是多少才恰當?可能沒有一定標準。以現況而言,政務官比前多太多了,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政務官成長更是驚人。行政院所屬各部會首長(即部長級職位)、縣市政府所屬各局處長(即局長職位),均為政務官,事務官再努力也無法「升」到「首長」職位,最高只能做到副手(例如常務次長),無法熬出頭。政務官永遠是選舉下政治分贜的產物,事務官卻要聽命於這些政治生命極短、或類似「三隻小豬」的政務官,想必也有滿腹的無奈。 二、事務官以服從為主,缺乏替政策辯護的勇氣? 為政策辯護應該是政務官的責任吧!不然為何稱為政務官?至於事務官要不要替政策辯護,應採自由原則;不過,個人相信只要是好的政策,不要說事務官會替政策辯護,草民也會挺身而出支持政策。只怕我們的政策連事務官都說服不了,卻要百姓接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政務官的政策要事務官盲目無條件的接受服從,只是讓政策成為一言堂,是既可怕又危險的事!更何況政務官也不一定就比事務官或平頭百姓高明啊!建議政務官要「不恥下問」,與事務官多做討論,才能避免執行面的困難,同時讓事務官充分了解,能讓事務官心悅誠服,自然就會捍衛政策了。十二年國教、消滅菁英高中?為何許多校長也反對? 三、蘇文提到台灣的執政者現在像「籠子裡的松鼠」,跑了半天累得半死,卻發現自己仍在原地沒有進步;「如果台灣民主不在制度面深化,任何人或黨贏得政權,只是進入籠子當新的松鼠而已」。 我不知道從李氏政權開始一連串的改革,是執政者在籠子裡?還是人民在籠子裡任由執政者當白老鼠?「籠子裡的執政者」四年、八年可以自由了,「籠子裡的人民」呢?四年、八年後依然飽受錯誤政策的遺(餘)毒! 四、蘇起指出,政務官來源缺乏,許多社會人士不願進入政府,以致現在政府的政務官幾乎一半是事務官出身。 記憶中,以前的政務官泰半來自事務官,而且在社會均受到相當程度的肯定: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王建煊、李達海。近一、二十年來(空降的)政務官能讓人肯定記憶的卻乏善可陳,爭議性人物就多不可勝數了。或許這正是與我們選舉政治分贜有很大的關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事務官轉任為政務官,或許趨於保守,但畢竟經驗豐富,大刀濶斧改革或許沒有,至少還不至於胡作非為地改革。而空降的政務官,往往是「外行」領導內行,甚至強勢作為,如果再加上鮮明的政治色彩、意識形態,資深的事務官,恐怕只能噤聲不語,讓政務官唱獨腳戲,等著看笑話。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