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改變選舉,更新台灣!
2015/11/09 12:51:00瀏覽393|回應0|推薦1

  如果對政治冷默,可以改變政治,就選擇冷默;如果不能因此改變政治,只有挺身而出。

  這二十年來,相信大家對政治都非常地不滿意,所以政黨不斷地輪替,然而政黨輪替絕對不是萬靈丹!(蕭規,曹不隨,政策朝令夕改,無法延續、浪費公帑。)

      記得有這麼一個小小的故事: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   因此,有改變選舉,才能更新台灣

一、這次總統選舉,不再選法律人來領導國家

      "實驗"已經證明,前八年的法律人領導,最後是身敗名裂、入獄服刑;後八年的法律人領導,是重於和諧,致過於民主,欠缺魄力,再加上在野黨的不斷杯葛政策及法案,致施政成效不彰。法律人的執政不佳,我以此就教於T大法研所的好友,沒想到他居然沒有因為自己是法律人,而很坦誠地回答我說:學法律的人通常只有微觀,沒有宏觀。哇!這不就是我常說的有深度,沒有廣度嗎!那麼我們就要思考:這次的總統大選還要不要投給法律人了?

二、這次立委選舉,要選新人重新洗牌立法院

  誠如許多人的共識:立委的濫權、暴力、關說...立院的空轉,立委、立院早就是台灣的亂源之一,也被國際評比為全球最爛的國會之一。只可惜立院是民主政治的必要之"惡",在廢不了立院下,只有票投新人,重新洗牌立法院,才有可能改變立院體質,才能讓立委知所警惕認真問政。

三、這次立委選舉,要選小人物,最好跳脫兩大黨!

  雖然說政黨政治是不錯的政治制度,但從實務面來看,兩大黨"割據"台灣政治幾十年,並沒有為台灣人民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許多名人挾著盛名當選,不是忙於私事,就是問政不力,與其選這些名人,不如選些小人物,或許還會用心問政。對藍綠不滿的人,就選小黨吧;跳不出藍綠的人,也可以考慮:投給深藍、深綠、淺藍、淺綠...。

四、這次選舉,不要聽他們對未來的花言巧語,要看他們以往都做了什麼

  有句名言: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will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在此我們也應有所啟示:Ask not what they will do for us, ask what they have done.畢竟騙選票的選舉支票人人會開--反正最後也是全民買單,能否兌現以後再說。看看他們以往都做了什麼壞事、說了什麼笑話,才比較實際。

五、對候選人的好惡,要有更高的格局!

  國人的通病就是重情、重私利。只問與候選人有無私交?有無替我謀私利?應該跳出這樣的格局,看看這些政治人物有沒有為公益/公義而言而行?只有如此,國家才有希望!

  為了挽救快要窒息的台灣,本文歡迎認同者轉貼。

---------------------------------------------------------------

推薦文章:

2015-11-09 01:44:47 聯合報

洪蘭/為了國家 你要出聲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302143

有個學生在上課時若有所思,果然一下課,他便來問:人是否應該明哲保身?為什麼孔子會說鄉愿是德之賊?原來他宿舍中發生一些事,他想管,但怕結怨,不管,心裡又不舒服,所以動問。

有一個實驗是給四個學生一些錢,他們可以全部留著或捐一些到公家的罐子中。每捐一塊錢,實驗者會投入三塊錢,實驗結束後,大家再平分罐中的錢。因此就團體來說,每個人捐得愈多,最後分到的錢愈多;但是就個人來說,自己不捐,別人盡量捐,最後他的錢會最多。這實驗有二種情況,一種沒有懲罰,另一種有懲罰,但提出懲罰的人要被扣錢(好像打官司要花訴訟費),會減少自己口袋的錢。

結果發現在沒有懲罰的情況下,捐到公家罐中的錢愈來愈少,到最後大家都不捐了;而在有懲罰的情況下,大家不敢不捐,最後分到的錢是無懲罰情況的七倍。可見懲罰對合作很重要,若有懲罰,哪怕只是有懲罰的可能性,合作的意願就會增加。中國人常說「合」字難寫,也許就是因為沒有懲罰的機制,讓小人得逞後,大家不願吃虧,合作就破局了。

在另一個實驗中,頭十次是沒有懲罰,後十次是有懲罰的情境,結果發現前十次跟上面的無懲罰情境一樣,一開始還有人捐,到後來沒有人捐;但是到第十一次開始有懲罰時,捐獻立刻跳升四倍,然後一直增加到最後結束。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利他的懲罰」(altruistic punishment),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原因。利他是因為對懲罰者來說,並無好處,但是因為不公平的事看了不舒服,不平則鳴是人的天性,所以孔子才說「不患寡而患不均」。

投機者其實是眾矢之的。研究者發現在一個六個回合的實驗中,投機者得到七十四%的懲罰,有八十四%的人至少去懲罰投機者一次,有三十四%的人懲罰投機者五次。實驗結束後,研究者請參與者填一個問卷:假設在一個合作專案中,你投資了十六元,第二個人投資十四元,第三個人投資十八元,第四個人投資兩元,你在街上偶然碰到了第四個人,在一個量表,一代表不憤怒,七代表很憤怒,你對他的感覺是多少?結果有四十七%的人選六或七,有三十七%選五,愈是投資多錢的人,對投機者愈是憤怒。

第二題是假設你是那個投資最少錢的人,你認為別人對你的憤怒指數會是多少?有七十五%的人認為六或七,廿三%的人選五,表示他們是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起公憤,但利之所趨就不顧自己的人格了。

我跟這學生說,一個社會必須有罰則,並能落實,秩序才能維持,懲罰有很多種,唾棄就是一種懲罰,千夫所指無疾而死。在一個民主制度裡,「沉默的大眾」會造成災難,鄉愿會崩壞社會,也許因為沒有制裁,我們的立法院才會亂成這個樣子:黨員公然跑票、亮票變成合法…。現在要選舉了,這是一個機會,為了國家,也為你自己,你要出聲,使台灣成為「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逆順不論成敗」的社會,我們才有未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moon1951&aid=3360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