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麗的頹靡:從剛公佈的坎城影展名單談起
2006/04/21 02:22:57瀏覽2340|回應8|推薦6

        第59屆坎城影展的入圍(競賽/觀摩)名單與評審名單,於台北時間420日正式揭曉。從這兩份名單看來,身為世界上最大、最具份量的首席影展,坎城影展近年來持續從「藝術殿堂」傾向「譁眾取寵」的政策轉移,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趨勢,讓人越來越難信服這個影展以往所象徵的崇高地位。

        王家衛以其獨樹一格的電影語言與國際知名度,坐上評審主席寶座絕對具份量。但攤開其他八位評審名單一看,實在讓人跌破眼鏡,也擔心今年會產生一個何種導向的電影品味與評選結果。

近幾年來,坎城總在九名評審團成員中,「策略性」地安插三位演員做為評審成員(近1/3比例),尤其是以女演員為主,一方面在性別上儘量求得均衡,一方面也是增添影展星光的「可看度」。像前幾年的莎朗史東(Sharon Stone)、梅格萊恩(Meg Ryan)、楊紫瓊、印度女星艾許娃雅雷(AishyWarya Rai)等人,她們不但可以增添競賽單元的話題,還能為各競賽片的首映星光紅毯以及開閉幕典禮上成為「嬌」點。今年的名單似乎有變本加厲的趨勢,除了章子怡、蒙妮卡貝魯琪(Monica Bellucci)與海倫娜寶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三位女星之外,還加上山繆傑克遜(Samuel L. Jackson)、提姆羅斯(Tim Roth)兩位男演員,九位評審中就有五位演員/明星,似乎過度偏重「星」光。

        過去的坎城評審團中,演員不會是最高比例的評審成員,主要還是導演、編劇最多,再加上來自文學、藝術、評論界的專業人士組成。像今年這樣超高比例的演員/明星評審團,實在讓人摸不清即將邁向六十大關的坎城影展,究竟在下一個甲子之後,是想要走向什麼樣的定位與命運。

       

        今年影展直接將好萊塢片廠大片《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選為開幕片,也是歷年罕見。雖然近年來,已有《駭客任務》(Matrix)系列、《特洛伊:木馬屠城》(Troy)等好萊塢鉅片侵蝕「觀摩片單」的前例,讓美國電影的商業氣味不斷湧入坎城的「盧米埃大戲院」,但像今年這樣長驅直入開幕片寶座的決定,也教人跌破眼鏡。近年來持續經營的「正式觀摩片午夜場」,則讓一些類型風味比較濃重的電影,也有名正言順走上坎城紅地毯的機會,香港導演杜琪峰就繼兩年前的《大事件》之後,以《黑社會2:以和為貴》再度進入這個單元;台灣導演蘇照彬的《詭絲》,也以驚悚夾帶科幻的類型,同樣列名其中,兩部電影預計都會在坎城當地時間十一點之後才會做午夜場的首映會。

        再從十九部入圍的競賽片來看,倒是維持坎城一貫作風,照樣是大師名導齊聚一堂,點綴少數新生代的新秀夾於其間,沒有太多驚喜。

多次參賽並得過獎的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肯洛區(Ken Loach)、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aki)、與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四人幾乎已是殿堂級人物,無論參賽、得獎,好像都變得毫無意外,不過他們的作品卻持續在影壇上造成話題,也等於是為影展的整體成績,率先穩住基本盤。

法國的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土耳其的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兩位導演,分別曾以《人性本色》(L' Humanité)與《遠方》(Uzak)得過評審團大獎;《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的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的理查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拍過《愛是一條狗》與《靈魂的重量》(21 Grams)的墨西哥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narritu,以及演而優則導的法國女導演妮可嘉西亞(Nicole Garcia),都已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挑戰金棕櫚獎。 

至於去年曾獲奧斯卡短片獎的英國女導演Andrea Arnold、拍過《怵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的美國導演理查凱利(Richard Kelly,《紫蝴蝶》大陸導演婁燁,則是入圍名單中的新生代代表。

整體而言,這份入圍名單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三位女導演入選,稍稍平反在性別上的弱勢。若就地域性而論,還是以整個歐美地區為主,前兩年亞洲電影有時佔到1/4片量的強勢已不再,日本、韓國雙雙缺席,伊朗、印度沒有作品,台灣、香港電影也在競賽單元交了白卷。反倒是有兩位已進軍好萊塢的墨西哥導演(除了Alejandro González Inarritu另一位是拍過《秘密客》/Mimic等片的Guillermo del Toro)同時入圍,為南美洲電影搶下兩個名額。

過去,坎城影展若被視為一整年藝術電影的指標(加上它巨大的市場展),我認為近年來它的「指標作用」,已開始有岌岌可危的動搖趨勢。影展不一定要搞得很小眾,但它的特色與堅持,依舊是影展之所以存在的最主要關鍵。近年坎城與法國片商的「密切關係」,一直為人詬病批評,並受到法國當地媒體與電影人士的大力撻伐;但它的那片金棕櫚葉,似乎並未受到輿論影響,甚至一年比一年更令人嗅到「金」味。對我而言,坎城彷若一個昔日脾氣又臭又硬的藝術家,如今開始學起刁起煙斗、數著鈔票,變成一個努力思考如何迅速致富賺錢的霸氣商人,是好是壞?就留待時間與歷史來為它證明。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tu&aid=245210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讓外國人看看黑社會以和為貴
2006/04/21 13:22

我對電影市場和坎城影展的歷史並不是這麼了解。

閱讀版主的文章之後才終於有些斬獲。

我覺得啊。

讓歐洲人看看黑社會以和為貴這樣的片子

倒是挺蠻有趣的!!!

古惑仔啊這是香港電影的特色吧!哈哈哈哈。


popcorn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我不是那麼懂,但覺得
2006/04/21 13:03

電影,內容可以多元,可以不斷嘗試新題材、新內容,
能不能經得起市場考驗,就讓市場決定

影展,評審可以多元,具專業性的評審,可以跟著時代更換,
可以挪岀一些位子給一些初岀茅廬的專業者,
但專業和特色可能還是有個原則比較好,但在此原則下是可以多元變化因應潮流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支持
2006/04/21 12:46

我也支持這樣的論點。

電影藝術本來就是要有理想性!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電影是多元的
2006/04/21 12:42

如果   什麼都朝好萊塢刺激商業方向走

如果   有一天開始影展也不再支持藝術電影而著重在走秀和星光

以後我們進入戲院就只會剩下一種電影

這樣還能夠算是大驚小怪嗎

其實我不這麼認為。



steventu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理想性還是很重要的
2006/04/21 11:53

謝謝你的意見

不過我想表達的是,有些事情應該因時而變,但有些事情還是該為所應為、有所堅持。

我認為電影是藝術,至少在影展的所謂「競賽」這一塊,應該還是保留一些理想性在。

這是我的看法。

就像「蘋果日報」是衝擊,也是刺激,它有優點也有缺點,但這不代表所有的媒體都應該跟著同步模仿,甚至只學到它的皮毛或者缺點的部份。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不必大驚小怪
2006/04/21 11:40

經營本來就是商業進步的前導,想要經商而不去經營的話,再棒的點子,再好員工都無法讓一個公司成功。影展也是如此,60沒有變化的陪審團,不變的評審概念,想要持續獨領風騷下去,也是很難,偶而改變經營想法,變化一下也不是壞事。就像壹週刊,蘋果日報的經營模式進入台灣,對台灣的新聞界,何嘗不是一股刺激,所以不必大驚小怪。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鏗鏘有力
2006/04/21 09:28

佩服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終於又等到您發帖
2006/04/21 09:15
期待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