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27 13:05:10瀏覽4188|回應5|推薦13 | |
台北是一個難以用三言兩語形容的城市,但如果要我找一個死命不離開台北的理由,我一定先答「西門町」。無疑的,西門町有繁華的鬧區人潮,有密度最高的電影院,而且絕沒有看不到的院線新片。
為什麼?就因為對我這種「影/癮君子」而言,電影就像是鴉片煙,西門町自然就是萬流歸宗的罌粟田,癮犯了,這裡是最大的解癮地,不怕沒貨。
小時候,從來沒聽過媽媽、阿姨們會到所謂的「東區」去血拼,西門町在我心目中才一直是最時髦的象徵,一個曾經引領全台流行時尚娛樂的中樞。或許現在它不再是獨領風騷、躍居龍頭的昂首地位,反而被東區凌駕;但談起「電影院」,它至今都是全台灣最繁榮的指標。不論在電影院的總廳數、經營形態上的新舊並陳,甚至到映演影片的多元性,都是無庸置疑的「Top1」。
在我看,從東區出發的那些所謂的「新」影城,換的是一模一樣的規格,戲院內外、電腦化系統、華麗裝潢,甚至連販賣部賣的爆米花都相似到毫無意外。現代感十足之外,多的是一層層加上去的價位、不准買外食入場的瞎規定;少的卻是濃濃的人情味。
對整個台北而言,西門町有半新半舊的尷尬,有繁華褪去的喟嘆;但對我而言,它深埋著不可磨滅的痕跡,烙印在每個成長階段。如果說我是以電影當做記憶的畫筆,那麼西門町自然是那張寬大的畫布。
記得曾在「萬國戲院」,看過好幾次許不了的逗趣表演、看過成龍耍醉拳,看不太懂瓊瑤電影的愛恨糾葛,但是卻會牢牢記得美麗的林青霞配上鳳飛飛的歌聲;而那個大的不得了的老戲院,轉眼間就變成現在的某名牌健身房與多廳式影城的複合大樓。
記得曾在早已消失、十樓高的「國王戲院」,初識《一曲相思情未了》(The Fabulous Baker Boys)裡性感的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瞪著她穿著鮮紅色的禮服蜷曲在鋼琴上,用她慵懶性感的歌聲唱著〈Feeling〉,開始真正自覺地崇拜第一個電影明星。
記得曾在周末下午一個人趕著公車、穿著制服,從板橋高中直奔舊的「新世界戲院」,看了十次中的第一次《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從此迷上因此被台灣媒體自封為「鳳凰女」的茱莉亞蘿勃茲(Julia Roberts)。我還曾逼著同學一起去「寶獅戲院」看《阿飛正傳》,然後糊里糊塗地就開始瘋狂地迷上王家衛;也在舊的「樂聲戲院」和老弟排了一個多小時,只為看《小鬼當家》(Home Alone)裡一個叫麥考利克金(Macaulay Culkin)的小孩;更遑論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三色系列」電影,我都有幸在西門町的大銀幕戲院裡無言地膜拜折服……。
這些是我的記憶,屬於個人私密的記憶,同時也是屬於西門町的記憶。
我還在不斷地填補,因為電影的癮頭難解……而我,也不想要解。
PS:這篇文章是我幾年前寫的,前一陣子翻出來看到,碰上西門町總統與真善美兩家藝術電影院都要關閉,更覺不勝唏噓哀嘆。西門町的美好,正在一點一點斑駁頹圮....。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