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Farewell 投資銀行
2008/09/26 00:47:25瀏覽730|回應0|推薦6

922號,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申請轉型成商業銀行。 為了弔唁我們所知道的華爾街投資銀行業,23號我們打了一整天的麻將 

聯合報有一篇講得十分詳細,我也沒必要再重複

http://udn.com/NEWS/WORLD/WOR2/4528782.shtml

  

追求高獲利是華爾街的傳統,當然高獲利也代表高風險。 八十年代有所羅門兄弟 (Salomon Brothers) 的債券買賣,Drexel Burnham Lambert的垃圾債券業務。 可是1990 Bankers Trust (信孚銀行或簡稱BT)開始積極推動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高槓桿倍數將金融產品的風險又推到一個新的境界。 BT雖然在寶鹼 (P&G) 訴訟案之後在1997年被德意志銀行買下而消失,但是高槓桿倍數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操作已經成為華爾街投資銀行的主流業務。 尤其在9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繁榮,金融系統資金氾濫,利率持續低落。 傳統借貸業務、手續費用不斷下跌,一般商業銀行也被迫加入競爭。 

這時候美歐客戶群也開始改變,網路股票泡沫時代的投資人對傳統的基金理財逐漸失去興趣,另類的私募基金、避險基金崛起。 面對要求嚴苛、喜新厭舊、對獲利沒有耐心的客戶,研發高獲利也是高風險的新商品對華爾街投資銀行更加重要。 畢竟投資銀行都很重視面子,誰都想當 market innovator,而不想當market follower 到了最後,是客戶與投資銀行同歸於盡。

華爾街投資銀行中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存活到最後也不希奇。 高盛靈活的內部風險控管可能比保守的摩根士丹利還略勝一籌。 再加上摩根士丹利與高盛都是以股票業務(經紀與承銷)起家,對與信貸相關的次級房貸業務不像美林這麼積極。

不過到了最後,就有如台灣一般,政治還是最重要。 美國向來尊重專業,但是華爾街金融專業惹出來的禍,最後還是要華盛頓的政治家來收拾殘局。 只是才短短的一兩個星期,向來遵循凱恩斯理論與新古典派經濟學的西方政府突然走起社會主義路線,這麼多的金融資產被「國有化」之後,美國政府下一步又要如何?

未來金融界的重新洗牌已是無法避免。 應該這麼說吧;過去數十年我們熟悉的國際金融市場已經不存在了。 既然砸了這麼多納稅人的錢,美國主管機關會更加的積極而且嚴謹的管理金融業。 新產品的推動將更加困難,交易量下降,保守主義將重新在華爾街成為主流。 各家金融機構都必須投資更多的錢在風險控管的制度與電腦系統上。 大型商業銀行如匯豐銀行將會繼續增加市場占有率,而避險基金大概會成為過去式。 金融機構高獲利時代不在,高薪資當然也就到此為止,這對於紐約與倫敦的奢侈品消費市場與房地產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金融業占全國GDP 10%的倫敦。

這次的「危機」應該是過去了。 這麼說吧已經介入這麼深,之後再出甚麼問題,美國政府也只能繼續相挺。 只是國際金融業可能需要整理個一兩年才能夠慢慢往上爬。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ansiao&aid=2248173